发动机轰鸣,荷尔蒙旺盛,是摩托骑士给人的普遍印象。在美国,骑着哈雷摩托穿过纪念碑谷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在中国,机车和摩旅文化并不盛行,摩托车仍是一个小众领域。
但“小众”并不代表这是一个小市场,如果扎深做全,吃透用户的每一个需求点,垂直细分赛道很容易跑出头部公司。36氪近日接触的「摩托邦」就是一家在国内摩托骑行领域跑到了头部的互联网公司。
「摩托邦」最初的核心产品是骑行社区APP“摩托邦”,于2016年3月上线,为摩托爱好者提供骑行数据记录、UGC知识分享、集结车队和比赛、以及选车养车用车租车等一系列“工具+社交”功能。目前,该APP已经积累200多万摩托车骑行用户。
去年年末,摩托邦开始在APP里做线上商城,售卖摩托车周边商品,包括丹尼斯(授权代理)、Revit等国外品牌的骑行服、头盔、手套和改装部件等。摩托邦的创始人兼CEO王西说,该线上商城每个月有300万左右的销售额,综合毛利20%,人力成本很低。这也是摩托邦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从今年6月到10月,摩托邦与合作伙伴在几个旅游省份尝试了摩托车租赁业务,把过往基于APP的线上业务拓展到线下。整个测试期有近500个租赁客户,毛利达到60%。
谈及为何能把租赁毛利做到这么高,王西称,租赁模式在欧美已经非常成熟,其定价和运营模式都可参考,但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基础设施没有完善,这也导致这块业务没有任何竞争。同时,摩托邦已经通过APP积累了大量骑行用户和调度能力,而这次试运营客户中的一大部分就来源于线上用户。
在租赁业务上,摩托邦的对标公司是总部位于加州的EagleRider。该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车租赁公司。王西说,EagleRider依靠大约3000台车、十几家自营门店和七八十家加盟店,做到了一年2亿美元的净利润。根据《创业邦》报道,2011年,该公司在美国和国外的115个旅游目的地累计有近50万个租赁客户。
EagleRider之所以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一方面是因为先发优势和头部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摩托车文化盛行、旅游资源丰富。但王西说,中国的摩托车市场也不小,其年市场规模在3000亿到5000亿左右,包括整车、二手车、装备、金融和旅游等各种周边业务。而且,摩托车被当做“玩具”看待,换手率平均为6-9个月,远高于汽车的换手率,换手率高意味着消费需求量大。王西说,摩托骑行每年大概有1.7亿次左右,“我们哪怕拿到了10万到20万单,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图:摩托邦APP页面截图
谈及营销策略,王西说,他们的推广都是靠用户口碑传播,既然是小众群体的生意,与其花钱买僵尸粉,不如抓住忠实用户,不断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目前其APP里有400多个活跃度很高的达人,其早期用户都是圈子里的意见领袖,大多为一线城市里年收入20万以上的精英和个体户老板,消费能力强,热心传播推广。“用户推着你让你赚钱,而不是你挖空心思、想从他们身上赚钱——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谈及未来规划,王西说,摩托车最大的市场包括两块:文旅和整机厂,而文旅市场是他们未来要瞄准的业务。他想把社区、电商(包括跨境电商)、保险、租赁、金融、旅游(包括住宿)都一一打通,最终形成服务闭环。
为此,摩托邦正在旅游景区搭建物联网系统,用于监控和运营车辆,预计明年春季可以完成。同时,他们也在准备车险业务。因为摩托车险的赔付率太高,几乎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做。但只有车险做好了,大规模租赁才有可能。此外,以摩托车为核心的赛事和音乐节也会成为未来的营收方式。
相比汽车,国内的摩托车行业仍然处于需要培育的阶段。谈及摩托车文化什么时候能达到一个爆发点,王西说:“我宁愿它不会成为一个超级大众的东西,我宁愿它一直是小众,但不是小市场。”
对于王西来说,摩托车代表了自由和探索的精神。他说自己并不想做“超级大市场”的生意,“因为那意味着你做的事会很平凡,我倒是挺想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摩托邦的团队成员均为摩托车骑行爱好者,王西曾是跨境电商“达令”的联合创始人,技术合伙人刘鹏曾就职于神州泰岳,运营合伙人杨朔曾就职于多家电商领域公司。
摩托邦曾于2016年5月获得675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创新工场、真格基金、隆领资本和阿尔法公社。2017年年底,摩托邦获得两位个人投资者的400万人民币战略投资。
目前,摩托邦已经开放A轮融资窗口,预计融资3000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