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机油是做为摩托车发动机润滑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完成一系列润滑工作后,机油就会回到储存装置内,这就是所谓的“油底壳”。摩托车又分为将机油独立存储与独立储油槽的干式油底壳(Dry Sump),或将机油存储与引擎底部的湿式油底壳(Wet Sump)。那么干式与湿式究竟有哪些差异呢?
湿式油底壳
简单而言,干式与湿式油底壳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存储机油的方式不同。湿式油底壳是将机油存储于引擎曲轴箱的下部,利用曲轴的转动将机油打到位于引擎上部,机油会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均匀的落在个零部件上,最终回落于引擎底部的油底壳,反复如此从而达到润滑作用。
Kawasaki Z1采用湿式油底壳,坐垫下的倒三角边盖内为空滤
干式油底壳
反观干式油底壳则会拥有一个单独的储油槽,不会将太多机油放置于引擎底部,机油会借助机油管道输送至引擎各部位进行冷却,最终回到机油储油槽内。这个单独的储油槽大多被设计在坐垫下方,也就是我们常常见到坐垫下成倒三角的边盖内,诸如早期的Honda CB750、Kawasaki W1都是采用干式油底壳。
Honda CB750Four 1969
Kawasaki W1
当然,并不是所有干式油底壳都将机油槽放置于坐垫下,比如Yamaha SR400就是将机油存储于车架的钢管内。放置于车架内是有原因的,大多数越野车都采用干式油底壳,干式油底壳可极大的增加发动机与地面的离地距,从而达到较高的越野性,如果采用湿式油底壳就会增加引擎体积。SR400的前身正是越野车XT500.
在运动型车辆中,譬如采用哈雷引擎的Buell就把摇臂设计成机油的储油槽。哈雷的传统V型双缸一直以来都是采用干式油底壳设计,如果将哈雷如此大的引擎放置于Buell的小车体上,那就需要动动脑筋了。Buell不单将机油储存于摇臂内,同时Buell也将汽油存储于车架内,因此短小精悍的Buell才有着惊人的运动天性!
干式油底壳在赛车、跑车领域的应用
F1做为赛车界中的佼佼者,由于赛车在过弯时需要抵抗猛烈的横向G值,如果采用湿式油底壳的话,引擎内部的机油就会随物理学远离贴附在引擎内壁,极易造成缩缸或者爆缸的危险。因此,F1采用拥有独立储油槽的干式油底壳设计。在Honda初次挑战F1时,就采用了湿式油底壳,当然那届Honda的F1成绩也是不尽人意的。
干式油底壳不单单应用于赛车界,在市售的一些高性能跑车中也有应用,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德国保时捷(Porsche)了,由于保时捷采用风油冷方式进行冷却,引擎内的机油辆也高达十几升,如果采用湿式油底壳的话,底部储油槽的空间一定会非常巨大。其实许多车辆采用干式油底壳都是根据性能作为衡量标准的。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车辆并不可能承受如此高强度的横向G值,因此许多民用车依旧采用湿式油底壳。
MotoGP战车的湿式油底壳
可不要以为F1采用干式油底壳MotoGP就也要采用干式油底壳,由于MotoGP赛车是以倾斜压车的方式进行过弯,因此并不会出现F1中所遇到的横向G值致使机油运转不畅的状况。虽然MotoGP的厂车同样也有独立的储油槽,同时MotoGP厂车的Z字形邮箱也都设置与曲轴箱下方,以达到低重心的目的,这也是与市售版车型最大的不同。
看过上文干式油底壳与湿式油底壳的差异,想必大家对油底壳的知识也有了初步了解,所谓干式与湿式,只要因性能而议,选择合适的才是最重要的。各位骑士,还不去看看你的爱车是那种油底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