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基本上采用压力与飞溅的综合方式。因此,这类摩托车发动机必须设有专门的润滑装置,润滑系统的主要零部件有:机油盆、机油泵、油管等。本田C50/70、CF50/70、CD50/70型摩托车发动机的活塞连杆机构,采用曲轴飞溅润滑方式,凸轮轴采用泵压润滑。机油泵组合件如图1所示。它由泵体,从动齿轮,主动齿轮,滤清网,油盘等组成一个齿轮式的油泵。机油泵的动力是由时规链条通过齿轮、轴,驱动齿轮转动的。具有一定压力的机油从出油口进入到凸轮轴上,使之润滑。
b)二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二冲程发动机有2种不同的润滑方式,预混润滑和自动混合润滑。预混式润滑只有少数发动机采用,因存在较多缺点,已逐渐被淘汰。
c)自动混合润滑系统的优点:
1)积碳较少。各部件,如气缸、火花塞等较为清洁,发动机的性能获得改善,使用寿命有所延长。
2)机油的供给准确地符合发动机的负载需要,不会浪费。机油的损耗量只有预混式的1/3。
3)使用方便,不必在每次加汽油时按比例混入润滑机油。
4)可以防止过多的机油渗入燃烧室,从而减少排出废气中的烟雾。
5)提高了燃烧效率。
a)二冲程发动机机油泵的检查与调整
主要是指对摩托车油泵与化油器的同步调整和油泵工作流量的检查。同步调整时,旋转油门转把到全开位置。检查化油器节流阀的全开(不足的可以调节钢丝绳上的调整螺钉)或关闭位置,同时观察机油泵控制杆上标记与壳体上的刻度是否对准(如图4所示)。如果标记不对,应调整钢丝绳上调节螺钉。松开螺母后,若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摇臂向上提,可增加机油泵的流量;若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摇臂向下放,可减少机油泵流量。调好后,应重新拧紧螺母。
同步调整是否合适要通过流量检查才能知道。检查的方法是:在带有刻度的玻璃量管内注入标准的二冲程润滑油,下端用橡皮管接入油泵的吸口(拔去原来机油箱油管时,要用管子夹钳夹住端头,使油不能流出)。然后起动发动机,调整发动机转速使之稳定在2000r/min,记录下2min的流量读数。超出或不足标准流量的,可调整油泵钢丝绳调节螺钉,直至达到标准流量。
检查油泵“O”型密封橡皮圈是否损坏,机油泵壳体是否有损漏,控制摇臂的活动是否正常,车速里程表内的油位警告灯是否已亮。若不亮则油位正常,亮则油面已降到0.2mL以下,应予补充。
b)机油泵内的空气排放
c)油泵工作是否正常的检查
a)润滑油的粘度
润滑油的粘度就是液体的内摩擦。润滑油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相对移动时,油分子之间产生的阻力使润滑油流动困难,其阻力的大小反应为粘度。粘度是润滑油流动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绝大多数的润滑油是根据其粘度大小来分牌号的,因此,粘度是各种机械设备选油的主要依据。润滑油的粘度对润滑油的流动性和它在摩擦表面形成油膜的厚度有很大影响。粘度较大的润滑油流动性差,不易流到摩擦面之间,在摩擦面之间形成的油膜较厚,在较大负荷情况下润滑效果比较好。粘度较大时润滑油的冷却和冲洗作用较差,摩擦面的温度较高。反之,润滑油的粘度较小,其流动性较好,容易流到间隙小的摩擦面之间,可保证润滑效果,克服摩擦阻力,消耗的功率也较少,润滑油的冷却和冲洗作用较好。但如果润滑油的粘度过小,在较大负荷下,润滑油膜变薄且容易被破坏,摩擦面容易产生磨损和擦伤。因此,在选择润滑油时,首先必须考虑粘度是否合适。
b)润滑油的粘度指数
润滑油的粘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小,随着温度降低变大,这就是润滑油的粘温特性。粘温特性对润滑油的使用有重要意义,如发动机润滑油的粘温特性不好,当温度低时,粘度过大,会造成起动困难,起动后润滑油不易流到摩擦面上,造成机件磨损。温度高时,粘度变小,不易形成适当厚度油膜,失去润滑作用,易使摩擦面产生擦伤或胶合。因此,要求油品的粘温特性好,即油品粘度随工作温度的变化越小越好。
a)四冲程发动机润滑油的检查
四冲程发动机润滑油的检查,包括检查润滑油是否过脏,油量是否需要补充等。检查时应在发动机预热30 s之后进行。支起主支架,使车身保持水平。观察油量标尺或油位观察窗口,油面在上下标记线之间为正常,如已接近下标记线,则需补充润滑油,补充时不能超过上标记线。具体做法是:旋出油量标尺,用布将上面的机油擦干净,然后进行观察。带有油位螺栓的车辆,可以旋下螺栓,观察油位是否接近螺口,稍稍倾斜车身流出润滑油即可。此外,取少量润滑油用手指搓捻,如果已经没有粘度或过脏,则应更换。当车辆停驶3个月以上或已行驶5000 km以上时须更换润滑油。
b)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油更换
润滑油很脏,呈黑褐色时须更换。若呈灰色或白褐色,说明润滑油已经变质,也须更换。检查润滑油,可取少量用手指搓捻判断其粘度外,还可将一滴油滴在白纸上,观察油中是否有金属粉屑和杂质。更换润滑油应在发动机充分预热后进行。先打开注油口的塞盖,然后旋下排放螺栓,将润滑油排出。旧油放净后,装上垫圈,按规定扭矩将螺栓旋紧。从注油口注入规定量的新润滑油,然后再通过油量标尺或油位窗口确认油量是否符合标准。检查曲轴箱下部的排放螺栓处是否漏油,如无异常可起动发动机,这时仪表盘中的机油量警告灯应熄火,否则应检查开关是否失灵,甚至检查整个润滑系统。
c)四冲程发动机机油滤清器芯的更换
更换机油滤清器芯必须在排净润滑油后进行。各种车辆的更换方法也不相同,可以参考维修手册。更换滤清器芯时,旋F螺栓、打开外盖,取出滤清器芯,用梅花扳手或套筒扳手旋下位于油底壳前侧的滤清器旁通阀螺栓,取出滤清器芯。筒式滤清器须使用滤清器扳手拆卸。安装新滤芯时,检查“O”形密封环有无损伤,将“O”形环、垫圈、弹簧等洗净擦干之后再安装。为提高密封性,可在新滤芯的橡胶密封圈上涂一层薄薄的润滑油。
d)更换机油时机
发动机在工作中机油不断被许多机械混合物所脏污。这些机械混合物是由机件磨损产生的屑末、外界飞入的尘土灰粒和机油氧化产生的不溶生成物3部分组成。另外,高温工作状态,也使机油易迅速氧化产生大量的漆膜沉积物、胶质和积碳。上述原因常常使用过的机油颜色逐渐变黑,失去原来机油的透明度。至于油底壳内的机油究竟用到什么程度才应该更换,通常可用对比法来判断。其步骤是,在洁白纸上先滴一滴新鲜机油,然后再滴上一滴使用中的机油,观察对比其变化情况。
如果发现后者油滴的中心黑点里有较多的硬沥青及碳粒等,表明机油滤清器的滤清作用不良,并不说明机油已经变质。如果黑点较大,且是黑褐色并均匀无颗粒,则表明机油已经变质应该更换。如果中间黑点较小且颜色较浅,四周的黄色润迹较大,表明机油尚可继续使用。此外,还可采用试管对比法进行检查。即用直径5mm,长200mm的玻璃管,装入190mm的新油封好,另用一个同样玻璃管装入同量的使用中的机油封好,使两者同时颠倒,记录气泡上升的时间,如果两者相差超过20%时,就应该更换新油。
a)机油粘度的测定
用对比法检验。用2个直径和长度相同的玻璃试管,一个装入已知道标准粘度的油料;另一个装上要测定的油料。2个试管装成同等高度,且管内油料不能装满,留出一个气泡。然后将2个试管的开口处用木塞堵住。测定时保持2个试管中油料温度一致,且将2个试管连结在一起倒置180°,观察试管内气色上升的速度。根据油料流下的速度可以比较粘度大小。粘度小时,气体能很快从油料中钻出来,因而油流动的快;反之,粘度大时,气体难从油料中沾出来,因而油流动的慢。
b)机油内含有水分的测定
检查时,先将机油放入玻璃试管内,然后在试管底部加热至100~120℃左右,边加热边观察。如果机油内有水分,就会发出声响并产生泡沫,或在玻璃试管壁上将会发现有凝结的水珠等,油液变成混浊状。另一种测定方法,是在机油内放入少量的白色粉末状的无水结晶硫酸铜。当油液中有水时,即会变成蓝色沉淀在机油底部。
c)机油内含机械杂质的测定
粘度小的油液在注入试管内片刻后,就可在底部观察出沉淀的杂质。如果油的粘度较大时,可在被测试的油液内加入一定量白色洁净的汽油(或煤油),试油粘度。若此时溶液经滤纸过滤,在滤纸上存有杂质即机械杂质。
鉴别使用中机油的质量,是确定是否需要更换机油的依据。常见鉴别机油质量的主要项目有以下几种:
a)是否失去了润滑性
如机油发生乳化,乳化的原因是机油中渗进了大量的水或冷却液,经曲轴旋转的搅拌而产生乳状液体。出现这种情况应停机找出气缸体内漏点,若是在非摩擦表面,可以经焊补后继续使用,若是汽缸壁则不能修补。
b)机油是否老化
方法是观察机油尺沽出的油滴,透亮为正常,油滴中间呈暗黑色,而油滴四周为透明,则为半老化,油滴完全呈黑色,说明机油已经老化,不能再继续使用。
c)机油酸化
机油酸化指的是机油中含酸量增加,原因是废气下窜到曲轴箱内,SO2等燃烧物与水分混合成硫酸等酸类,腐蚀摩擦表面,特别是腐蚀轴瓦。当拆解轴瓦时就看到大量轴瓦表面剥落。遇到这种情况要更换机油或检查曲轴箱通风是否正常。
d)机油稀释
机油稀释指的是润滑中混进燃油,使机油的粘度大大降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发动机长期处于低温工作,混合气下窜。解决的办法是找到燃油与机油混合的途径。
以上检查一般均应在发动机停机后机油还未沉淀时进行,否则有可能得不到正确结论。因为机油沉淀后,浮在上面的往往是好的机油,这样检查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变质机油或杂质存留在油底壳的底部,从而可能造成误检及其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