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国外的摩托车企业,在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可以不受股份比例的限制,独资进行摩托车生产。
这被视为摩托合资股比放开的前奏,维系了22年的股比结构或将逐步放开。对于中国摩托车工业而言,“坐收”政策红利的好日子或已进入倒计时。
在禁限摩政策压制下,国内摩托车的休闲娱乐需求也迎来一波快速增长期,特别是进口车型。多家进口车品牌均对2016年的销量提高了预期。250CC排量以上的国产车型,也在整体市场下滑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包括豪爵铃木、五羊-本田、新大洲本田、建设雅马哈等品牌在内,合资车型总销量约为200万辆,占国内总销量的20%,并占据中高端市场。
一旦合资股比开放,本田、铃木、雅马哈等国际一线品牌,均拥有独资建厂的销量基础。
按照欧洲小型的多排量生产能力的摩托车工厂进行评估,随着进口车市场的扩大,如川崎、宝马、KTM等品牌的销量,也将进入建厂的产能临界线。
有行业人士认为,对于国际一线品牌,由于担心技术的外泄,即便是在国内合资设厂,也一直没有引进最核心的车型。而随着独资设厂的开放,没有的技术、市场的后顾之忧,更多大排量、高技术车型将有望被引进生产。
冷静下来,分析如今的全球摩托车市场,再综合国内市场的现状,这些设想恐怕短期内仍难实现。
首先看国内形势,休闲娱乐的摩托车市场虽然迎来一波快速增长期,但总体规模仍很小。禁摩政策将摩托车的市场限制在了3、4线城镇,这部分消费市场正处于摩托车换汽车、甚至是摩托车换电动车的阶段,娱乐需求仍有待挖掘。
城市中零星的高端市场,受制于政策影响,公众的偏见,暂时很难迎来大爆发。
在小排量的工具、代步市场中,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的差距正在缩小。
价格战的兴起,产品价格的集体下调,甚至让不少合资企业感觉到了成本控制的压力。
一款小排量摩托车,单台车的商标使用费就超过300元,研发测试费用更是超过100万。这对于售价仅为7000元左右的合资品牌摩托车,无疑是一个巨额的成本。
近几年来,从合资企业的产品动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压力。
如五羊-本田、新大洲本田等品牌,正通过开发“联合商标”车型,降低外方的商标使用费成本,研发成本。而在豪爵铃木,中方充分吸收了外方的技术后,也推出了“使用中方商标,且外形更时尚,价格更具竞争优势的”小排量产品。在该工厂内,目前豪爵商标的车型已经远超过铃木商标的车型。
在不久的将来,合资的分手,即便首先由中方提出,也已不足为奇。这方面,印度市场的英雄摩托,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看全球摩托车市场,随着工业的全球化,生产链的全球化,一线品牌的摩托车工厂早已走出欧美日,进入东南亚、南美,并呈现出全球化的布局。
从本田、铃木、雅马哈,到宝马、杜卡迪、川崎,无一不已基本完全了全球工厂的布局,并根据各地的消费特点,安排车型生产。这种遵循全球生产、全球供应的套路,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地域、产业配套优势、政策优势,优化生产制造的成本。
此外,在同一品牌,不同工厂的内部,也存在着车型投放的竞争关系。如近期本田在印尼工厂推出了全新的CBR250RR后,其泰国工厂也紧跟着发布了CBR300RR的谍照,两款车型除了排量和配置上的小小区别外,外观几乎一样。
如目前在国内本田生产的CB190R,同样也通过本田贸易,出口向全球。
对于这些巨头而言,为了中国这个政策尚未明朗的市场,马上大幅调整全球供应链,为中国投放生产众多重磅车型,显然也并非易事。
维系了22年的股比结构逐步开放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对于中国摩托车工业而言,更多的未来是走出去。
技术产品走出去,资本走出去,都是路子……
技术产品走出去,宝岛台湾的光阳机车,就是很好的借鉴。从与本田合作起家,到分手,再到台湾市场的第一名,大陆设厂、越南设厂,与川崎合作,如今产品已销往全球,特别是欧洲市场。
目前国内的大长江、五羊-本田、新大洲本田、春风等品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已经具备走出去的实力,而加上早已在国外混迹多年的力帆、宗申、隆鑫等品牌,中国摩托军团在不少领域,并不惧怕对手。
让资本走出去,钱江收购贝纳利、甚至鑫源收购SWM,甚至汽车行业的吉利收购沃尔沃也是很好的借鉴。
纵观收购贝纳利后的钱江,经过几年的消化后,推出了国内首款600排量的4缸黄龙600。虽然上市几年内饱受争议,但绝不妨碍其成为一代经典,一个时代的记忆。
可以预计,随着BJ500GS探险车型、Leoncino 500的上市,钱江贝纳利品牌将继续舞弄潮头。
对于目前中国摩托车工业而言,缺乏的不是资本,而是提升资本价值的技术与产品。
是的,回归到第一篇的开头:无论如何,这个政策注定将改变中国摩托车工业与市场。无论如何,保护不会永久,迎接中国摩托车工业的,将是更激烈,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