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市场困境:禁摩令与需求萎缩的双重夹击
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2020年之前,国内摩托车年销量长期徘徊在500万辆左右,仅为汽车销量的六分之一。大城市“禁摩令”的实施,更是给摩托车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对摩托车上牌和通行设限,导致城市用户需求锐减。行业人士回忆称:“上世纪90年代,天津等城市还能自由骑行,但如今大城市的摩托车生存环境极其艰难。”
与此同时,国内电动摩托车的产销波动也反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2022年,受外卖行业需求激增推动,国内摩托车销量一度飙升至1130万辆,但2023年随着出行限制解除,销量迅速回落。这一系列变化,让中国摩托车产业在国内市场面临巨大的困境。

海外市场的绝地反击:从低谷到高峰的逆袭
面对国内市场的萎缩,中国摩托车企业选择“向外求生”。自2016年起,中国摩托车出口量从1600万辆起步,以年均15%的增速持续攀升,最终在2024年突破3676万辆。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成功打入亚非拉市场。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摩托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500万辆增至2022年的2700万辆,中国产品凭借高性价比占据主导地位。拉美市场以603.57万辆的出口量占据中国总出口的38%,成为最大区

域市场。相较之下,欧美市场占比仅为12%,显示出中国摩托车在新兴经济体的绝对优势。
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成本与市场适配
中国摩托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产品线的多元化和高性价比。燃油摩托车单价稳定在600美元以上,2024年出口量同比增长27%,主要满足拉美、东南亚等对耐用性和动力要求较高的市场。而电动摩托车则以263美元的均价快速抢占新兴市场,尤其在东南亚和非洲,电动车型成为短途通勤的首选。

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倒逼企业提升效率。以燃油摩托车为例,2024年出口量较2023年暴增310万辆,但单价未出现明显下滑,反映出企业在成本控制与品质升级上的平衡能力。中信建投证券分析指出,中国摩托车企业凭借“高性价比+快速迭代”的策略,正在全球市场挤压欧美品牌份额,尤其是在250cc以上的大排量休闲车型领域,2024年产销增速接近50%。
产业链协同与全球化布局:中国制造的韧性
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供应链优势。从发动机、电池到智能化配件,国内完善的产业链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例如,日本本田虽在东南亚设有生产基地,但其在华合资企业(如新大洲本田、五羊本田)仍贡献了约150万辆的年销量,显示出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

未来展望:从摩托车到汽车,中国制造的全球化野望
尽管2024年成绩斐然,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全球化仍有巨大空间。目前,全球摩托车年销量约7000万辆,而中国出口占比已超半数。随着非洲、南美等地区城市化进程加速,未来五年中国出口量有望突破5000万辆。
电动化仍是未来关键赛道。尽管2024年国内电动摩托车产销下降,但出口量逆势增长至2200万辆,表明国际市场需求强劲。企业正加大研发投入,例如开发续航更长、充电更快的锂电池技术,以应对欧美市场对环保标准的提升。

中国汽车产业或将复制摩托车的成功模式。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为641万辆,仅占全球7%,远低于摩托车的55%。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中国汽车出口潜力可达2000万辆,尤其是电动车领域,2024年纯电动乘用车出口165万辆,与电动摩托车的2200万辆相比仍有十倍增长空间。

挑战与隐忧:全球化之路并非坦途
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扩张也面临多重挑战。贸易壁垒风险、汇率与运费波动、技术升级压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中国摩托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北美市场对中国全地形车(ATV)加征关税,若贸易摩擦升级,可能冲击企业利润。此外,欧美市场对智能化和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需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