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出口业务走的就是前期低价,后期无法管控质量,集体崩盘的路子,以典型的越南市场为例, 90年代以前日本摩托车垄断了越南市场。
垄断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稳定的质量,1999年国内摩托车企业打入了越南市场,因为产能巨大、价格低廉的特点,迅速在越南市场走红,短短三年时间,就对越南市场进行了全面的洗牌。
一时间,中国摩托车企业成为了越南市场的主导者。
占领越南市场的原因主要还是便宜,为了继续拓展市场,不少企业的价格战越打越凶,一辆中国摩托车的价格甚至是日本摩托车价格的1/2。
定价低,就意味着企业利润空间低,必然会挤压制造空间,进而出现了不稳定的质量和难以推进的技术,一部分企业开始撤退,市场端口反馈也不好,故障高导致用户层面崩塌。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昙花一现。
如今的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大风口,去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491万,同比增幅超57%,成为全球第一,中国品牌的出口速度增加,尤其是新能源板块的增速非常明显。
巨大的增量背后同样埋藏着隐患。
日前,奇瑞尹同跃呼吁中国汽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和长线主义,短期主义的成功并不代表什么,单纯意义上依靠低价格来抢占市场,只会给未来企业的长线发展制造困难。
一直以来,奇瑞都是中国品牌的出口大户,海外市场销量出色,其也深刻理解到了中国品牌出口不能单纯依靠价格优势,需要在稳定价格的同时,还要控制质量,夯实口碑从而提升品牌价值高度。
尤其是新能源板块,急于在海外市场做出成绩的心态是正确的,但汽车作为基本出行工具,需要做好质量、企业利润,再考虑不同区域的接受度和监管条款。
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问题是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问题,比如说欧洲市场的续航不稳定问题,东南亚市场温度高的自燃问题,处理不好产品的问题会对整个电动化板块造成巨大的阻力。
出口从来都是宜慢不宜快,先夯实口碑,再拓展市场,从而建立用户的认可度,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出口还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抢占欧美市场,重要原因就是欧美市场的门槛极高。
一方面要求在欧美的传统燃油车市场,正面和价格已经不高的欧美车型相抗衡,需要保证更好的操控、安全、油耗、稳定性,另一方面需要满足欧美更加严苛的制造标准,福特、大众、丰田在欧美市场屡屡遭到处罚,也是中国品牌短期内无法挺进欧美市场的重要原因。
电车对于欧美市场来说并不是消费必须品,定价高、使用成本不低、使用限制多以及安全性的问题,导致两地消费者接受度并不高。
想要让全球市场记住发展电动化的中国品牌,就先要完善在海外市场的整体影响力,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产品为王,更低的价格生产出更高标准的产品,用下一个十年来夯实制造、设计、质量管控能力,才能在海外市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绩。
毕竟在全球超过6000万+的乘用车大盘子里,考验的是真金白银的锻打能力,是需要和全球品牌正面厮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