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年前,摩托车就曾一度面临限制政策的冲击。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很多城市相继出台了禁摩令,一时间对摩托车形成了严重的打击。然而在这困境中,广东江门的摩托车产业却逆势崛起,一举成为全国的产业龙头。
上世纪90年代,江门的摩托车产业迎来了高速起步的黄金时期。1992年,大长江集团作为江门第一家摩托车生产企业诞生,开创了江门摩托车制造业的历史。大长江引进日本先进技术,产品质量在行业内属于领先水平。在大长江的带动下,江门逐渐聚集了众多摩托车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到1998年,江门的摩托车年产量已突破23万辆,年产值近20亿元。
新世纪初,江门将摩托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扶持,举办多届摩托车博览会,培育了“江门制造”的品牌效应。众多外地摩托车企业纷纷赶来江门投资建厂,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完善。2003年,江门被批准为中国首个“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两年后成为首批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彰显了江门在全国摩托车产业的领军地位。
2005年,江门的摩托车产量首次超过重庆,成为全国三大摩托车产区新的“老大”。2006年,江门的摩托车产值高达1377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的13%,出口贸易覆盖126个国家和地区,“江门制造”的口碑在全球迅速传播。在这一时期,江门摩托车产业以年均30%的高速增长,壮大成为拥有数十家龙头企业的全国一流制造业基地。
然而好景不长,21世纪初,中国各地接连出台限制摩托车政策,江门的摩托车企业也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的兴起抢占了摩托车的市场,国内摩托车的产销量从2008年的峰值开始下滑,步入持续低迷的时期。面对严峻的形势,江门的摩托车企业也意识到必须转型求变。
以大冶摩托为例,它选择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创新,取得了成功。大冶摩托成立于2003年,最初是进行代工生产。转型后的2007年,该公司开始自主设计研发摩托车,成立了200多人的研发团队。通过多年刻苦攻关,大冶摩托已拥有4个自主品牌,每年可推出5-6款原创车型,产品畅销海外60多个国家,实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产业生态方面,江门的摩托车企业也在寻求更高效的组织形式。一批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形成分工协作的格局,实现优势互补。例如,万丰摩轮已为大长江供货20年。双方合作日益紧密,万丰的全部产能都用于满足大长江的需求。同时,企业还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进行智能制造升级,以降本增效。
近年来,江门的摩托车企业还在产品和市场上进行着积极的转型。面对国内市场疲软,它们将目光转向了新能源、大排量的高端摩托车,以及海外新兴市场。这些转型举措获得了实质性成果,出口规模和利润率都得到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广东江门的摩托车产业经历了起步、鼎盛、衰退和转型升级的历程,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源于昔日的积淀,面对危机的过去,展望机遇的未来。江门摩托车企业在市场和技术上持续进行大胆的创新实践,正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崛起。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这一传统制造业基地创新转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