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并非只代表电动两轮摩托车,也包括了电动三轮摩托车数据,实际上前者的数据还要更加含蓄。从今年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通勤市场,还是被寄予厚望的高速电摩市场,在2023年的整体态势都不如意。
其中,传统通勤市场主要受到各地电动自行车政策制约,在传统电动两轮车市场整体产销量上行的大背景下,电动自行车正在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而驾乘门槛和使用成本更高的通勤电摩(电轻摩),在政策严管区的销量呈现暴跌状态,大量门店仅销售电动自行车。值得一提的是,7000-10000元级的高端电动自行车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传统的通勤电摩市场。
而高速电动摩托车的发展,也在2023年迎来滑铁卢,国内市场和品牌处于相对比较尴尬的状态。来自燃油摩托车的竞争、制造成本仍处于高位、地方政策都对该品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而在企业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也导致企业的战略中心转移和投入收缩,尤其在整个2023年上半年几乎未见国内有相对亮眼的高速电摩新品发布,用户热情也明显下降。
尤其在二季度来看,部分被寄予厚望的电摩品牌开始入局电动自行车市场,而曾经在去年组团进击的国产燃油摩托车企业,在今年更是狠踩了电动化的急刹车,甚至开起了倒挡。这一点在5月的北京摩展极为明显,仅有的一些电摩新品,基本都被企业藏到了展会的角落里,这与前年北京摩展现场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摩托车品牌的重心回迁并不意外。数据显示,在当下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1-6月燃油摩托车产销分别为694.4万辆和699.67万辆,基本与往年持平,尤其在出口收紧的情况下,国内摩托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少有的消费热土,但同时市场也面临着愈发严峻的价格竞争。可以说,无论是机遇还是压力,都在让国内摩托车品牌必须集中精力抢占国内市场。
然而,持续下滑的国内电动摩托车,依旧还是门值得期待的好生意。
众所周知,全球出行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外摩托车年需求量约为4000万辆,而电动化率不足5%,目前正处于爆发前夜。尤其在东南亚市场,随着碳中和计划推进和政策引导,该部分以中小排量摩托车为主导的市场,将释放出大量刚需,被视为公认的全球最大电动摩托车增量市场。
以雅迪、小牛等为代表的的中国品牌,以本田、雅马哈为主的日本品牌,以及印度和东南亚本土品牌,预计将成为东南亚市场的主要竞争者。这其中,国产品牌是否有可能突破本田对东南亚传统摩托车市场的近乎垄断,成为了一大看点。
而与此同时,欧美市场的电动化势头同样明显。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虽然该区域市场新品发布极为活跃,但由于规模化生产尚未形成,配套产业链的相对不成熟,不少品牌目前并不具备量产能力,甚至也需要通过与国内品牌的合作来推进自身发展,这对于背靠全球最大电动两轮车产业链的国产电摩品牌来说,同样是可以利用的市场机遇。
而在国内市场方面,政策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决定电动摩托车发展的核心。但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通勤车用户正在寻求出行体验的升级,但却面临着当下市场没有太多车辆可选的窘境,依旧需要有敢投入、投得起的企业来组团破局,发布更多高颜值、高性能、更有可玩性的电动摩托车产品,从用户端来激活国内市场活力。
不晓得9月份的重庆摩展,我们会不会看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