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新能源车
通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摩托车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摩托车市场K型复苏下的机会与隐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10-18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读懂财经研究所  浏览次数:21414
核心提示:在国内,摩托车是一项具有独特魅力的出行工具。近年来,这个市场正在迎来复苏。改革开放后,摩托车作为一种新的代步工具得到了迅
在国内,摩托车是一项具有独特魅力的出行工具。近年来,这个市场正在迎来复苏。

改革开放后,摩托车作为一种新的代步工具得到了迅速发展。数据显示,在1980年我国摩托车产量仅4.9万辆,而到了199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97万辆。

而随着摩托车的普及,其体积小、速度快、平衡性差、易受天气环境影响等特征带来极大的危险性,同时摩托车亦有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等缺点,于是在1985年,北京率先发布“禁摩令”,后续大量城市纷纷跟随限制摩托车进城。

在这种限制下,摩托车消费市场遭遇了极大的冲击,从2008年开始即进入了存量发展阶段。加之电动两轮车及汽车的普及,摩托车越发边缘,逐渐成为一种小众爱好。

数字来看,在2008年我国摩托车总销量达到历史最高峰的2750万辆,内销超过两千万辆。但在随着十余年间,摩托车市场销量持续下滑,至2018年已经下滑至1557万辆,其中出口量达到731万辆,内销仅826万辆。

不过,从2019年开始,我国摩托车销量出现显著回升。2019年摩托车产量达到1713万辆,同比增长10%,内销量达到1001万辆,再次突破千万级门槛。2020年受疫情影响,摩托车销量小幅下滑至1707万辆。在2021年,摩托车销量突破两千万级别,达到2019万辆,出口897万辆,内销继续增长,至1022万辆。

可以说,摩托车市场正在迎来复苏。其核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新一代消费者群体消费升级带动大排量摩托车市场迅速增长,另一个则是电动摩托车市场的快速崛起。这也正是摩托车行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趋势。

不过,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大排量摩托车市场的崛起,在政策压力下,注定只是一场幻影。摩托车行业真正的出路,在于拥抱电动化带来的千亿市场空间。

/ 01 /摩托车市场的K型复苏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摩托车市场正在迎来显著复苏。其中原因并不复杂,本质上讲,随着城市交通问题凸显,更为灵活的摩托车本就存在一定市场基础。从2019年开始,摩托车行业政策有所松动,部分车型免征购置税,年检政策大幅放松。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短视频平台的火爆,叠加新一代消费者对于个性化、自由体验的追求,摩托车作为一个小众文化得以实现破圈,接触到更为广阔的消费群体。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冲击公共空间,摩托车替代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工具,这进一步推动摩托车市场复苏。

而抛开政策和疫情影响不谈,这一轮摩托车市场复苏,本质上还是消费升级的结果。新一代消费者群体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追求更为自由的出行体验,而摩托车小众且酷的特征也带来一定社交属性,两者深相契合,带动市场爆发。

数字来看,以交通工具为主要用途的小排量摩托车销量平稳,而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用途的250ml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车保持较快增长。

2010-2020年间,250ml以下小排量摩托车总销量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2437万辆下降至2020年的1235万辆。与此同时,250ml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车销量增长较快,由2010年的不到两万辆增长至2020年的20万辆,年复合增速高达28%,尤其在华南地区、沿海地区以及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大排量摩托车销量增长最为显著。

这种情况意味着,摩托车再次成为了新一代消费者群体的“大玩具”。而这也意味着,摩托车行业这轮复苏是略显畸形且极不健康的。

从行业发展来看,大排量摩托车重获年轻消费者认可,本质上只是一个小众市场的外拓。在短期内,摩托车市场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在绝对规模上,250ml以上大排量摩托车销量仅20万辆左右,仅占摩托车市场的百分之一。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具备“玩具”属性的出行工具,需要面临监管政策压力,更需要面临热度迅速消失的风险,如此前一度火热的平衡车,至今已经彻底沦为玩具。

时至今日,大多数城市的“禁摩令”仍未放松,而大排量摩托车市场的爆发,或将再次推迟政策放宽预期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这一轮大排量摩托车市场的爆发,代表不了摩托车行业的未来。

/ 02 /电动化带来的千亿市场

从市场角度来看,大排量摩托车市场复苏很难为中国摩托车市场带来新的希望。

一方面,大排量摩托车市场极小,且不具备持续性,难以支持整个摩托车市场持续复苏。而另一方面,这轮摩托车市场的复苏,本质上是消费升级。新一代消费者群体具备较高消费能力,同时对于摩托车设计、性能乃至个性化有着较高要求。而相对而言,国产摩托车主要专注于出行工具市场,在摩托车性能和个性化上积累不足,难以与日本、美国等进口品牌摩托车同场竞争。

时至今日,虽然国内大长江集团、春风动力等摩托车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摩托车行业依然有着“日本摩托车>合资摩托车>国产摩托车”的鄙视链,这种技术差距和品牌印象在短期内很难扭转。

考虑到大排量摩托车市场空间较小,摩托车行业自主崛起机会较小。而从长远来看,电动化有望成为摩托车行业真正的发展机会。

2019年4月15日电动自行车行业“新国标”正式实施。在这项新国标中,最高速度在25码以下的为电动自行车,速度更高的车型则分属于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范畴。

实际上,在摩托车行业,尤其是休闲娱乐型摩托车用户群体眼中,电动摩托车地位更低,处于鄙视链最下游。不过,相比于大排量摩托车市场,电动摩托车市场规模更大,也保持着较高增速。

数据来看,2020年电动摩托车市场销量约为230万辆,同比增长20.91%。而到了2021年,电动摩托车总销量已经达到了394万辆,同比增长71.77%,增速甚至超过大排量摩托车市场(65.78%)。

从长远来看,电动摩托车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比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速度更快,但也更为规范。而相比于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噪音污染和环境污染更小,速度较慢、操控性更强带来更大的安全性,维修更为简便,具备广泛的消费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电动摩托车政策前景更为明朗。在某些存在“禁摩令”的城市,电动摩托车较燃油摩托车受到的限制更小。同时,电动摩托车顺应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望成为摩托车行业最早解禁的领域。

截至2021年,电动摩托车市场规模已经接近整个摩托车市场的五分之一,从规模上已经不容小觑。而从长远来看,电动化已经成为摩托车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 03 /谁能代表摩托行业的未来?

从消费品发展历史来看,没有广阔市场基础的小众玩具,最好的结局是沦为文化符号,靠高溢价收割市场。而真正具备长远发展价值的行业,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必然代表着大众市场需求的方向。

摩托车市场正是如此。目前来看,电动化趋势或将重塑摩托车行业市场格局。

具体来看,占据摩托车市场头部地位的多是本田、铃木、川崎、雅马哈为代表的日本品牌以及以哈雷为代表的美国品牌,这些品牌以领先的发动机技术和品牌文化牢牢占据行业C位,深受机车爱好者的欢迎。

不过,在电动化趋势下,这些巨头们也在迅速转变。

此前本田宣布将在2040年代中期停产两轮汽油车,新车转换为纯电动摩托车。其将在2025年前将推出10款以上纯电动摩托车,并计划在2030年销售350万辆纯电摩托车,约占到全球销量15%。

同时,哈雷更是剥离了其电动摩托车部门LiveWire,采用SPAC模式上市,成为美国第一家公开交易的电动摩托车公司。

而在国内,电动摩托车更是成为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两大派系争夺的重要市场。

数据显示,在2021年,我国电动摩托车市场上,仍以传统电动自行车企业主导。雅迪、浙江绿源、东莞台铃、江苏新日CR4占比高达71%,其中雅迪市场份额为24%。在2021年电动摩托车行业前十中,仅有宗申集团、隆鑫两大传统摩托车集团,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十。

不过,传统摩托车集团也在快速布局电动摩托车市场。相比于电动自行车企业,这些老牌摩托车企业能够更好地把握摩托车消费市场需求及变化,获得更多消费者认可。

今年年初,春风动力旗下电动品牌“极核”正式发布新款电动摩托车型AE8;在今年7月份,钱江摩托发布首款电动仿赛摩托车OAO;7月29日,隆鑫通用正式发布电动摩托车品牌“茵未”和首款车型Real 5T,定位于高端市场。

可以说,借助国内领先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国内企业在电动摩托车市场上有着更大的优势,有望突破外资摩托车品牌的封锁,实现自主崛起。

目前来看,曾经一潭死水一样的摩托车市场,正在迎来新的复苏。在电动化大趋势之下,外资摩托车品牌、国产摩托车企业、国产电动车巨头们正在厉兵秣马,争夺千亿摩托车市场的新机遇。谁将抓住摩托车行业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 摩托车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摩托车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