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新能源车
通机
 
当前位置: 首页 » 摩托车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大城市“极端通勤”上升 摩托车是可以减堵、减碳、减痛苦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2  来源:牛摩网  作者:锐圆  浏览次数:16817
核心提示:上月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称:全国41个城市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
上月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称:全国41个城市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超过了1400万人,占比13%,与此同时,全国的“幸福通勤”(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起来越多的通勤者不得不采用机动化交通方式上下班。以北京为例,2188万人常住人口中,上一年“极端通勤”的人口约30多万人。

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衣食基本无碍,住行都是问题,而且显然是关联的问题。便宜的房子(不论买与租)离城市中心远,离优渥的工作岗位远,这是大概率。所以,有了窝,刨食就远一些,996很痛苦,即使不996,上下班通勤各一个小时,一年就四、五百个小时,一寸光阴一寸金,五百小时多少金,再乘以职业全周期,又是多少?

“极端通勤”的痛苦因为不怨政府,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忍了,都理解成自个儿生命的必然组成,不少人财务自由之前都希望能通勤自由。

报告给了“自救指南”,看看专家们给的解药:看电影,听音乐,读书,还有外国心理学家的解药:找陌生人唠嗑……,呵呵!

根治这个问题估计现阶段没戏,但减轻通勤痛苦也不是无计可施。

治病先找病因。

报告总结了原因:一、各类交通的效率低下、二、衔接度不够高、三、城区产城融合不够充分。

公共交通,“衔接度不够”是必然的,公共汽车和地铁都有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效应下降的情况,这份报告指出:

“不过,数据也显示,当下我国轨道覆盖通勤效益总体提升有限。如2021年,40个运营地铁城市的轨道总规模近9000公里,里程长度同比提高20%,但覆盖通勤比重仅提升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平均每新建10公里轨道线路仅提高2万人的便捷通勤。

与此同时,轨道规模300公里以上的城市中,部分城市如成都、武汉、重庆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取得了较快的提升,但整体公交45分钟通勤保障能力未能得到显著改善,轨道站外时间占全程出行时间的比重高,轨道接驳成为瓶颈。

 

好了,可以说正题了,考虑一下摩托车噻

首先,摩托车的减堵效应非常大,一是自己的通过性好过汽车,这是不言而喻的常识,二是在禁摩城市增加一辆摩托车,就可能减少一辆汽车,这是一个累加的效应。所以我们建议在管理层有各种担心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分批次、有计划地、定量地开放摩托车,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投放摩托车以后,交通状态是不是变成更好了,还是变得更坏了。

其实,摩托车是不存在“衔接度不够”的问题的。摩托车是典型的点对点,不论对于现在长于60分钟的市民还是在5公里内上班的市民而言,现在都是最好的选择之一。5-10公里甚至15公里以后,仅是上下班,且天气正常的话,骑摩托车的好处太多了,减堵,减碳,减拥挤的痛苦,还方便,快捷……,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肯定会升高。

第三,摩托车是经济的交通工具,这一方面体现在个人的财务投入较少,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城市的公共财政的节约,修地铁、补贴公交是没有穷尽的,效率一定是递减的。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特大城市中,西安是通勤时间最短的城市,而西安恰恰也是一个不禁摩的城市,不能不说摩托车是有一定贡献的。

西安解禁前后的交通数据非常有价值的,希望摩托车行业组织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数据,以便更好开展说服禁摩城市的工作。

 
 
[ 摩托车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摩托车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