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本田发布CB400F/X预售价格:37000、40700、46500三档价位一出,便引发全网一片惊呼。一时间,“国产完了”之类的言论充斥着评论区。
不可否认,本田这次的价格策略确实精准狠辣,也担得起“本田不出手,出手必伤人”之评述。但,国产中大排量是不是就此洗洗睡了?一位车友的评论说得好:“我就不信以后路上都是本田了?”
诚然,用户对本田(包括日系品牌)的信仰,以及对国产的恨铁不成钢甚至失望,都是长期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并不是行业发展的主线,40多年的中国摩托车发展史,虽说不上波澜壮阔,但也做到了自强不息。
其实,行业早就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那时候上到产业政策,市场环境,下到黎民百姓,都不怎么不待见摩托车。行业企业要啥没啥,所谓的技术,见不得光;所谓的制造,充其量就是廉价组装工厂;更有甚者,部分在市场红利期赚到钱的企业转身去投了房地产和汽车。
但即便在最看不到未来的时期,中国摩托车依然顽强如小强,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着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被列强征服,更没有像东南亚企业那样躺平。
十年前,250都可以自诩一下大排量;到今天,你都不好意思管它们叫中排,到了500级别,才算是大排量的入门。这不是与国际接轨是什么?而这些,不正是中国摩托车企业一步步啃出来的吗?
摩托车在国内算不上是一个骄傲的行业,这里面有政策和市场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但它仍然是中国制造的一部分。和很多行业,诸如手机、家电一样,都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慢慢摸爬滚打出来的,优等生已经能够把欧美、日韩企业逼到墙角甚至在国际上碾压;姑且算摩托车是后进生吧,那它也践行着责任和使命,在动荡中不断强身健体,做好自己。
如果没有国产车的冲锋陷阵,很难想象今天的车友能够触手可及那些国际大牌;更难想象国际资本会“屈尊”于利润,让车友得到实惠。显然,随着国际大牌加入竞争的深入,国产车的量与质也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良性竞争,不存在你死我活,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容得下各方大神,也毫无疑问是全球摩托车品牌最后的桃园。
汽车、摩托车,既是消费品,又是工业化和技术流的缩影。近几年,汽车发展得不错,得益于民企的励精图治,更得益于市场环境的提升;但在核心技术方面,汽车仍然需要不断积累,形成自己的技术路线。反观摩托车,同样如此,市场回暖是契机,消费升级是动力,而头部企业也已经开始从装车到造车,随着技术和数据的积累,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走上研车之路。
世界摩托车发展百余年,创造出无数辉煌,它也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一个缩影。中国摩托车起点很低,先天发育不良,社会环境和舆论相对恶劣,也走过不少自作的弯路,这些是摩托车产业和文化难与世界水平相抗衡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需要看到世界的变化,看到趋势,也应该更客观去看待中国人厚积薄发的潜力。作为几乎是唯一的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制造业在各个领域的做强势不可挡。摩托车能不能成,不是一两家企业说了算,也不是一两家洋品牌能够左右的,它最终还是靠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实现,这里面,也自然包括每一位摩托车的消费者。
作为用户,喜爱自己青睐的品牌无可厚非;作为中国人,热爱中国品牌自然也名正言顺。选择是自由的,市场也是彼此共存的。
国际品牌有产品,有技术,更有大量的积累,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主宰着市场的话语权。中国品牌摩托车,仍然有不少有为的企业在积极投入,他们在研发、制造、品控、营销、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态度。做个虚心的学生不丢人,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把欠下的功课补齐更不丢人。
前几天,一位圈内人在朋友圈戏言,参加北京车展的一众国产品牌被本田截了胡。在我看来,此话说对了一半。本田的价格,确实让国产中大排车款需要重新认知对手,因为至少有两点是目前国产车还需要加强学习的:一个是成本控制,本田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第二个是骑行质感的调校,在不堆配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做到丝滑平顺。
但仅凭此就说到了国产车的至暗时刻,未免夸大了一些。这次北京展,我们将看到CF的800MT、赛科龙的RX6、钱江的1200三缸,还有一众品牌的用心之作;包括没来的豪爵和无极,也都会有重磅车款即将露面。这些国产品牌,无不在设计、研发、制造等方面奋起直追。我们应该多一些信心和耐心,共同见证国产车的成长与进步。
陪我们的国造,一起成长,其实也是一种自由:想买什么车就能买什么车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