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爵是中国第一,本田是世界第一,世界第一的本田在中国之所以不能称雄,不是产品不行,主要还是市场不如豪爵接地气。本田财大势大,对中国小伙伴没有这么慷慨,大排量摩托车他们自己玩,就算给国内两个本田一块糖也只算是个安慰奖。当然,产品市场怎么布局是本田自己作主的事,但是他们对中国市场过于老成恃重也是人所周知的。未来中国摩托车行业是谁家之天下,倒要擦亮眼看看。
“大长江”3个字分别指当时3个股东:海南大进贸易公司,为王大威的弟弟王大进的私人公司;长春汽油机总厂(即长春长铃集团的前身) 长春长铃的公告显示,大长江集团2002年6月30日注册资本为2990万美元,长春长铃持有16.47%的股权。2002年9月4日,大长江集团增资至4490万美元。2002年6月30日大长江集团的净资产为5.15亿。同年,长春长铃将这部分股权置换到中国房地产集团。
豪爵的成功,毫无疑问的是因为大长江的品控+铃木的技术实力,得益于跟铃木的深层次合作。大长江跟铃木的合作,暗含着大长江以技术谋求品质、以品质占领市场的战略意图。2002年9月24日,应王大威之邀,极少在中国公开露面的日本铃木株式会社会长“铃木修”本人亲自率团专赴江门市,出席日本铃木与大长江集团合资成立的“铃木摩托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与铃木的合作中,大长江早期就布下了最有价值的两个棋子:一是前面所讲,日本铃木与大长江集团合资成立的“铃木摩托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实现对技术的掌握。铃木摩托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由日本铃木株式会社持股60%,而大长江集团持股占据40%。这种形式的股份构成在摩托车行业的合资企业中绝对是是绝无仅有的存在。
同时,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由中日双方具有丰富经验的摩托车开发资深人员一起协同作战,大长江还陆续选派技术人员去日本铃木公司进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专家,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二是对品牌的塑造。在其他摩托车合资企业中,都是混合品牌,而大长江却凭借铃木的技术优势,用品质打造自主品牌。这些使大长江有了相对独立的自主权与主动权。
反观两个合资本田,本田的车辆研发,几乎掺杂不进去,更别谈派遣技术人员去学习相关车辆技术研发。本田技研(中国)是由本田株式会社100%控股,所以在国内才有了“三个本田”的说法。更致命的是,由于本田技研100%由本田株式会社控股,拥有绝对的产品话语权,虽然这样说出来招人讨厌,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两个合资本田用“本田中国的代工厂”来形容也不为过。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大长江强势于铃木的原因。
说完本田,我们再来说说国内的合资铃木,早期的合资铃木已经死的死,该破产的破产,剩下一些苟延存活下来的根本上不了台面。最后坚持下来的也只有轻骑铃木稍微好过一些。但只要你是一个经常对摩托车行业有所关注,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轻骑行铃木能活到今天。还不是因为兵装一直在后面苦苦支撑。但让小编想不通的是:既然作为兵装集团旗下的公司,官网居然打出“真正的铃木”字样。试问这样的行为,有没有嫌弃国产的嫌疑?如果有,既然国企都带头嫌弃国产车,我们嫌弃一下又有什么错呢?如果没有,那么轻骑为何标榜“真正的铃木”?值得深思。
但是,值得注意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合资企业的风险。目前,大长江虽然跟铃木保持着几乎相同的战略方向,而在今后更长的时期内,这样的战略方面是否还能保持高度的一致与和谐,大长江与铃木还能否有力地持续握手?毕竟,两者的终极目标,或者中期目标并不能如此巧合。汽车合资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提升以及管理权限等方面矛盾日益凸显,已经影射出这样的风险与危机。
二是大长江的品牌塑造。此时的大长江更需要引进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借着上升势头,进一步丰富自身品牌,提高品牌的公众形象。虽然其产品质量很过硬,技术也走在国内同行前面,但跟国外品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仅以质量来彰显品牌,还欠力道与火候。如何打造真正的品牌关系着大长江品牌提升的持久性与穿透力。而这作为同样重要的问题,已经摆在了大长江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