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汽油机电喷系统是起源于早期飞机发动机上的。燃油喷射系统在柴油机面世时就发明出来了,那个时候是机械燃油喷射。而汽油机上一般用的是传统的化油器供油方式,但化油器存在诸如易发生气阻、结冰、节气门响应不灵敏等现象,在多缸发动机中供油不匀,引起工作不稳、不利于大功率设计。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汽油喷射系统就已在开始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中被作为研究对象,经过10多年的深入研发,在1945年二战面临结束的晚期,喷射系统开始应用于军用战斗机上。它充分的消除了浮子式化油器不能完全适用军用战斗机作战工况的缺陷,如易冰点、气阻、由于惯性、重力等物理作用,在作战旋转、翻滚动作中燃油溢出、燃油与量孔分离等缺点,汽油喷射技术应运而生。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汽车用燃油输送系统绝大多数仍采用构造简单的化油器。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世界汽车的保有量在60年代有了急剧的增长,由于传统化油器混合气调节不精确,汽车尾气排放废气含量过高(CO、HC、NO化合物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在60年代提出了《马斯基法案》,日本也在1968、1973、1976年分别提出了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同时随着电子电装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晶体管(二极管、三极管等)、集成电子技术(IC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汽车电子燃油喷射技术在汽车上的充分应用奠定了基础。
汽油喷射系统作为汽油发动机的燃油输送系统,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喷射控制发展来看,经历了两次阶段性的发展历程:从机械式燃油喷射向电子燃油喷射的变革。机械式存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故障率及维修成本高、油耗大、混合气控制精度低等缺陷,汽车工程师们在80年代开发了新型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汽油机的现代电喷系统基本成型。
2、电喷系统的分类;
(1)开环控制系统:
把实验得到的发动机各种工况下的最佳供油参数预先存人计算机内,
发动机运行时,计算机根据各个传感器的输入信号,判断自身所处的运行工况,计算出最佳供油量。经功率放大器控制喷油器的喷射时间从而精确地控制混合气空燃比的大小,使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开环电喷系统运用在摩托车上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浙江飞亚FAI电喷系统于2006年左右用在钱江摩托车上,原来钱江指望这个新技术能让钱江火一把,结果把钱江害得够惨,后来很多终端商家都把电喷系统改回化油器了。
FAI电喷外形结构
(2)闭环控制系统:
根据安装在排气管上的氧传感器的信号确定出混合气空燃比的大小。通过计算机与设定的目标空燃比值进行比较,再将误差信号经放大器,控制电磁喷油器喷油量,使空燃比值保持在设定的目标值附近。
我国机动车电子零部件产业如今正处于起步阶段,本土企业绝大部分规模小,基础薄弱,缺乏技术积累,缺少核心技术,技术标准也相对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而国外巨头均已进入中国并全面布局,几乎垄断了核心技术领域,这对中国电喷系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汽车摩托车市场主要仍由全球主力汽车电子厂商所掌控,多家厂商分踞市场,竞争激烈,国际汽车电子零配件厂商有博世、德尔福、伟世通、德国大陆、现代莫比斯、电装、西门子VDO、法雷奥,而国内企业只有深圳航盛进入十强。如今前十家厂商占据了中国汽车电子70.5%的市场份额,我国本土汽车电子零配件厂商又很难进入外资及合资汽车企业配套体系。
国内企业购买的主要是博世、德尔福、电装三家企业的产品,博世产品大概占到中国电喷市场的60%上下的份额,德尔福占到百分之十几,再次是马瑞利,电装只有在上柴、锡柴的产品中使用,西门子在国内的用户较少,大多用于出口,本土电喷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5%。国内发动机企业使用的电喷系统中,各个品牌电喷系统的比例也大体如此。
在摩托车制造企业中,除了博世、德尔福、电装之外,还有些合资企业用自己研发的电喷,如本田的PGM-FI电喷,铃木DCP–FI、雅马哈FI、比亚乔马瑞利MIU等,现在还有很多化油器制造企业也转型做电喷,如京滨电喷系统,三国电喷系统等。其实,铃木DCP–FI系统就是三国电喷系统专为铃配套研发的。而本田的PGM-FI因为是自己研发的系统,但也用了京滨电喷系统的一些配套装置。
摩托车国四排放实施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厂家而言,电喷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摩托车性能的稳定性,所以,电喷系统稳定性对于摩托车竞争力而言可想而知。对于商家而言,能够熟练的掌握电喷系统的维修技术,对于摩托车终端商家的竞争力而言,也是可想而知的。
了解了这么多,您还对摩托车的电喷系统一脸懵逼吗?抓紧学习,赶上时代,别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