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不仅通过结构性调整与市场针对性布局努力挖掘深层次消费需求,寻求破解疲软低迷行情的强心针,更勇于跨越行业鸿沟,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介入电摩领域,并以此为核心,努力实现多元化纵深发展的目标。
从前年开始,就有很多摩托车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试探、涉足,甚至直接进入电摩行业,有过成功,更多的则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大多数人都简单地把电摩视为豪华版的电动自行车,但真正进入行业后,才发现其中的残酷事实。
今年1月16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报批稿由工信部等四部委向社会大众公布,引发了国内电动车行业以及不少消费者的热议。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对电摩这一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义,并给出了相对应的标准条例,同时专门设立了资质目录,可以说,电摩从这一刻开始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而与普通电动自行车不同的是,电摩在产品定位、技术配置、动力平台等核心方面相对领先,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对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摩的身份独立、电摩发展的巨大潜力、电摩市场的千万消费人口,不断吸引着更多企业前来淘金,这其中就包括正在经历转型升级时期的摩托车企业。从行业壁垒上看,摩托车企业对于电摩行业并不陌生,技术门槛并不存在问题;从市场范围上看,电摩与摩托车正好形成市场互补,有利于产业多元化发展;从未来潜力上看,电摩拥有着更大的上升空间,值得投入。因此,摩托车企业的空前关注也就顺理成章。不过,“新国标”下的电摩能否顺利落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尽管今年摩博会已经有很多企业展出了各种款式的电摩,但电动车行业围绕电摩资质仍然争论不休,电摩资质能否挂靠,能否异地生产仍是行业焦点。摩企资质管理更加严格,审批更加繁琐的不争事实也让一些企业处于踟蹰观望。而为了更好地解答企业与市场疑惑,工信部编制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管理办法》,推动管理改革、缩减审批范围、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和保障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期车辆生产企业、检测机构能够切实加强产品安全质量和生产一致性管理,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产品节能环保性能。尤其是在生产资格的审核上,更严格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已经取得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这无疑是电摩行业丝毫不能触摸的“高压线”。
对于目前已经拥有电摩生产资质和3C认证的企业来说,未来将迎来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实力强大的一线企业将牢牢抓住电摩行业的发展机遇,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目标,而实力微弱的中小企业以及杂牌厂家只能远观而不能享用这块令人垂涎欲滴的“蛋糕”,发展道路将越走越窄。
面对电摩这道考题,摩托车企业给出的不同答案也许将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