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8月2号晚间的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题为《破藩篱,促合力——体制创新粘合“两张皮”》的专题报道。在该报道中,中国科学院和龙芯公司,新日电动车和江南大学之间的合作成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该报道指出:国家进一步明确了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路径之后。在江苏无锡,新日集团和以设计制造见长的江南大学合作研发全球首款智能电动车。依靠政府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公司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合作。
新日集团董事长张崇舜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国内,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去对接,世界上的哪一家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我们自己主动去找。”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新日的诚意,换来了与江南大学、荷兰研究结构、甚至有“全球理工学科之最”美誉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精诚合作。一项项国内、国际领先的新技术,在新日电动车扎根。
新日代表整个电动车企业登上《新闻联播》,并且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首批践行者、成功者和受益者,这足以令所有中国电动车人倍感骄傲。正如一位资深经销商告诉笔者,今年对行业最大的感受是:“领军企业推出了深深带有自己品牌烙印,散发出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的产品。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新日旗下米酷等车型。”
我隐约地感觉到,这必将是电动车行业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分水岭。
传统营销方法失效
“从哪里来,是什么,要到哪里去?”想把握一个行业抑或企业的脉络,就必须回答经典的德鲁克三问。笔者曾经在《从春秋到战国——电动车黄金十年》一文中对电动车行业前世今生做了梳理和分析。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笔者试图从支离破碎的人和事中,找到电动车“黄金十年”的灵魂和主线:产品创新当然是一条主线,但这种创新基本受制于上游,且长期难以走出同质化的泥潭;另外一条主线是营销。
深究起来,两条主线都有些名不副实,营销的本质就是,不仅仅是致力于交易,而是更注重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
症状之一:深度分销已不再奏效
反观电动车行业,在营销上美其名曰是4P,但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之下,电动车企业的运营活动就是围绕“广告+渠道”展开的,笔者称之为,“AD+1P”(广告+渠道)战略。实际上,电动车行业在“黄金十年”中,就是一部渠道运作的历史。最具本土特色的深度分销理论成为各家企业的理论武器。我们所熟悉的“渠道为王”“精耕细作”和“决胜终端”在电动车行业无所不用其极。
或多或少,中国电动车领军企业都是运用深度分销理论的践行者。2006年之后,新日完成了全国化布局,成为领军企业之一;随后,爱玛通过价格战等策略,抢占了优势经销商资源,成为销量最大的企业之一。但这种做法目前却遇到了瓶颈,“价格战”固然可以提升一时的销量,但其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
首先,价格战使得产销职能分离,产销利差不断缩小,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不断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企业成为现金流依赖性企业,甚至一些规模排名前十的企业也利润微薄,靠固定资产和现金流去银行承兑,去投资“两市”。这种投机的方式,实际上使得电动车行业在“出血”,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新常态之下,深度分销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一方面,深度分销的方式使经销商注重返利,厂家注重出货,产销的分离,使得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逐渐疏离。这不利于厂商一体化,去实现供求一体化平衡。
症状之二:如何摆脱C2C之痛
与深度分销的困惑相比,产品是困扰行业的另外一个难题。在电动车行业,有一个特有的C2C现象(copy to copy)。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小企业,甚至领军企业之间也难以杜绝:一个新模具开发出来后,所有品牌蜂拥仿造,这使得不同品牌的产品,去掉LOGO几乎没有差别。如果电动车市场一直持续这种模式,最后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必然引起的是价格战。然而价格战这种策略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电动车整个产业链是一个巨大的危机。
新日电动车总裁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陈开亚认为,电动车企业要制造出具有自己格调的产品,行业才会走向良性发展:“过去,电动车一直被视为是草根人群的代步工具,但在现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动车必须从功能型组合产品走向格调组合发展新时代。”
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格调的产品,使得行业形成百花齐放之势呢?
显然,仅仅靠外观创新还是死路一条,必须有运用当代最新科技的产品迭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