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每一处零件,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后摇臂,一个承担着后轮与车架连接的重要角色,却往往成为用户选车时忽略的对象。看似仅仅是连接四个固定点,厂家在设计之初,对后摇臂却需要花大量时间设计。
从长宽角度到选材用料,每一处都影响着车辆行驶动态表现。摇臂需要承担加速时后轮带来的向前驱动力,以及刹车时带来的拖拽力,能否保障后轮的稳定性。
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摇臂种类也影响着车身行驶过程的稳定性,一些不必要的震动均由摇臂吸收过滤掉。
7种常见后摇臂结构
一、圆管式后摇臂
圆管式后摇臂,称得上是鼻祖设计,主要代表车型是Cafe,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没有对摇臂抱有太多的设计理念,认为能够为车架与后轮提供坚固的连接就足够了。
由于制造原料密度不够,达不到良好的支撑能力,后减震需要安装在贴近车轮轴位置,分配圆管后摇臂的作用力,从而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两侧减震达不到现今这样精密的调校,导致车身受力不均匀,无法保证后轮稳定性。
随着各种赛事的出现,大家才发现摇臂对车辆影响慎重,很少再有车辆使用这种设计,现常见于复古改装车。
二、方管式后摇臂
相比圆管式后摇臂,方管式后摇臂改变了后减震位置,从原来的双尾置后减震变为中央减震。避免车身左右倾斜现象,同时减震的安装方向也有更多种方式,这个设计方式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不过仍旧存在一定缺陷,即使用了最理想的制造原料,面对重型车仍然无法保证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不过,它的使用度是最高的,而且成本较低,直至今天,绝大多数排量车型仍在使用这种设计。
三、方管式后摇臂2.0版本(加强型)
这是以第一代方管式后摇臂为基础的升级版本,在原有的方管上叠加方管,使摇臂形成三角形的结构。
从力学的角度来看,的确可以更均匀的分配抗压力,保证车身稳定,在当年成为多数跑车的御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