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高”和所谓的性价比、气缸数量、排气声浪等成为部分厂家或媒体对产品推广宣传和摩托车用户与用户之间评价一款摩托车异常重要的“硬性指标”。更有甚者,座高数据成为摩友(初级用户居多)选择一款摩托车的首要参考数据。
产品方面,一款MINIBIKE或美式巡航车,拥有较低的座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部分国内的厂家在设计一款旅行车甚至ADV(探险车)时都将低座高纳入到该产品设计诉求中,众媒体也对其高调推广,这着实令人感觉尴尬。不过这也很容易理解——用户的需求就是产品的方向。
首先,笔者不对这种现象做出对或错认定,个人认为只有在摩托车驾驶技术和用车意识普及推广不到位的国家,座高才可能成为谈论一款摩托车的“硬性指标”。但是这不是摩托车用户的认知问题,只能说明我们国家摩托车行业在各个层面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纵观摩托车发达国家的媒体报道,在评测和介绍一款摩托车时很少将座高推到像我们这么重要的高度,难道是他们对此项数据不够重视吗?难道他们用户腿都足够长吗?难道他们不懂得用户的所求吗?未必尽然吧。
那么有什么理由将座高摆到一个如此之高的地位呢?原因不外乎一个:用户的恐惧心理。这怎么讲?
一个刚刚步入摩托车殿堂的用户,需要不断地经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通过学习和锻炼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骑士。而我们国家摩托车相关教育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上讲都是非常薄弱的,大家获取正确资讯的途径也相对较少(请注意是正确的)。
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以下阶段:一、“摩托车是熟练工种,骑久了就好了”的经验论;二、摩友间盲目的口口相传;三、自我以为和自我感觉。综上所述,在每个初级用户的心里将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双脚不着地,心里就不踏实”的骑行认知。
一个刚刚步入摩托车殿堂的用户,需要不断地经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通过学习和锻炼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骑士。而我们国家摩托车相关教育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上讲都是非常薄弱的,大家获取正确资讯的途径也相对较少(请注意是正确的)。
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以下阶段:一、“摩托车是熟练工种,骑久了就好了”的经验论;二、摩友间盲目的口口相传;三、自我以为和自我感觉。综上所述,在每个初级用户的心里将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双脚不着地,心里就不踏实”的骑行认知。
大家见过四脚架吗?众所周知三点固定最为稳固。感觉上双脚同时着地很稳固,但是摩托车行驶的动态惯性不是仅仅依靠脚的支撑所能承受的。遇到情况第一反应应当做的是如何让车辆尽量保持平衡,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去想用脚去支撑。即使需要支撑也应当是身体重心转移后的内侧单腿支撑。
所以,座高多少和双脚能否同时着地不应当成为一种“硬性指标”,至少不应该被抬到当下如此之重的讨论高度。
“座高”这一怪圈的形成归结于:用户需求影响厂家设计,厂家设计影响媒体推广,媒体推广影响新用户认知。但是不能将此现象归于厂家、媒体甚至是用户,因为它的产生是由于一个大环境所导致的。我们应当从各个角度重新正确地认知“坐高”,重新正确地认知摩托车骑行知识,重新正确地认知摩托车这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