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查询了一番,国内虽然没有共享摩托,但在美国和德国,已经开始了共享摩托的业务,并且都是从今年开始正式运营。不过,它们的共享价格比较高,目前的范围覆盖也不是很大。
先说美国,美国的共享单车由RidersShare平台运营,他们对于驾驶者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德国的共享摩托由我国台湾的Gogoro公司在运营,该公司提供的摩托其实就是我们国内所说的如小绵羊这种电瓶车,只是技术更加高级,但是他们对时速进行了很大限制。
在运营模式上,美国采用提供共享平台,由出租人将自己的摩托注册进平台,用于出租;德国采取的运营模式,则和国内的共享单车差不多,不过这个共享摩托的制造维护费用,比共享单车高数倍。据了解,由于每辆这种共享摩托高达2万多元人民币的制造费用,目前仅提供了1000辆在市面上运营。
将话题放回国内,在国内如此善于学习衍生的“共享经济商”,怎么就忽略了共享摩托这个东西?这只能从政策、投入、市场、运营等方面来寻找原因,因为国内的共享经济市场,目前还是处于非理性状态。
首先,从政策上来讲国内多地都出台了限摩令,对于小绵羊之类电瓶车,也有地方进行了限制。出台这些政策的原因,相关方面解释为,第一是摩托和电瓶车非常不安全;第二是它们扰乱交通秩序,造成交通拥堵;第三则是摩托污染很大,而电瓶车则被很多人肆意改装调速。多地采取的限制政策,让共享摩托在我国的生存空间相比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狭窄了很多。
第二,从资金投入上来讲我们以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作为标本来参照,共享单车明显被更多的人议论,规模发展和加入的运营商也比共享汽车更大更多。探究这深层次因素,是因为共享单车的各项成本,本身就比共享汽车低,同样的钱,共享单车可以铺设更大的空间。至于共享摩托的资金投入问题,也就陷入了共享汽车和单车的夹心层。
第三,从各自的市场层面来说共享单车的使用人群,基本是属于无要求门槛,而开共享摩托,你至少需要驾照吧,这就限制死了使用群体。像滴滴一样配司机?这不就成了黑摩的了吗?
第四,运营模式
如果共享摩托采用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那么,光是看看共享单车的损耗率,再联想到共享摩托,可能投资者都会被吓倒一片。如果采用美国共享摩托的平台模式,摩托提供群体也成为问题,要知道,国内的不少摩托车可是没有牌照的啊。但是,这至少比共享单车模式靠谱。
最后,共享摩托的保险问题
很多保险公司处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给摩托办理保险,最多只给保交强险。这无形中对中意发展共享摩托的公司增加了一道法律风险,也让公司需要提前准备一笔事故保证金。
目前来看,“共享摩托”这个概念在国内不太现实。如果要发展共享摩托,应该选择摩托车行驶环境较为宽松,摩托车产业较为有影响力的地方试行,例如重庆、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