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中国摩托车市场,持续注入新品牌的摩托车企业不只一家,它们的到来,或是为了提升品牌形象,或是为了促进品牌销量,再或者是瞄准了新的市场,这些愿望自然都是好的,但打造新的品牌是否是实现品牌提升的最佳途径,则有待考察。
从新品牌的市场表现看,除少数出人意表成为“黑马”,大多数还处在品牌萌发和推广的阶段。也有的在长期的市场失利中调转“船头”,或已悄然失去音信,后续计划全无。以成功的比例来看,以新品牌博“出位”,并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并不是每一个品牌都能在市场中获得优渥的生长土壤,进而抽枝发芽、大树参天。
在世界摩托车百年发展的历史中,无论欧洲还是北美,都用自身的发展,证明了摩托车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中同一个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量的品牌会在过程中死去,即便它们曾经在世界范围内留下深刻印记,最终也只能在短暂的唏嘘后,彻底的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市场也是如此。良性的市场环境所能供养的品牌数量是一定的,品牌数量过多,必然带来产品和定位上的重叠、混乱以及资源上的浪费,我们必须承认,现如今的中国摩托车市场存在品牌数量过多的情况,市场回归良性,就必然有更多的品牌会在发展过程中消失,任何一个摩托车企业都要有这样的危机意识。
打造品牌是一个“烧钱”的过程。众所周知,开发一款全新车型的平台,其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及其昂贵,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自主品牌在起步阶段无法正向开发。而这并不是全部,新车的生产、销售、宣传等等环节,都离不开大量金钱的支撑。对于那些最终夭折的新品牌而言,这些钱无异于打了水漂。不禁让人联想,如果拿这些钱砸实原有品牌,结果会不会不同。
我们常说,狡兔三窟,做事要留有余地。中国摩托车企业似乎也在继承这一传统,给自己更多选择和后路,一个品牌不行换一个,一条路走不通再试一条。对探索的精神,我们永远表达尊敬。但除此之外,少点折腾,少些后路,拿出孤注一掷的精神和魄力,在现阶段或许更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