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某杂志公布的2016年摩托车十大品牌排行榜,居然没有一个中国品牌入选。好好想想,这个也不奇怪了,因为一个哈雷摩托车创造的利润就比所有中国摩托车牌子加起来的利润还高了。我们还真不能沉醉于产销量中,一个行业品牌的好坏和它生产的产品数量没有关系的,什么叫好的摩托车,什么是好的摩托车品牌,这一切值得国内摩托车企业好好思考。
难做高端车,国产摩托利润低
从世界摩托车工业的角度看,中国摩托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还远远没有到合理范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品牌摩托车销量前十的生产企业所占比重还未到六成。而其他发达国家摩托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较高,摩托车产业多集中于2-5家企业手中。中国摩托车产业的集中度还需要更大程度的提高,兼并重组、合理的市场推出机制都势在必行。
盈利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有绝对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做惯了低端车的国产摩企似乎难以逃出这个魔咒。近两年春风、钱江等企业虽然也推出了大排车,但销量并不尽如人意。例如近两年风头正劲的“国宾车”春风摩托,2015年总销量也不过两万辆左右,整体利润并不足以支撑其全方位大手笔的研发投入,只能在水冷等某些方面走进行业前端。
民族品牌得不到本地消费者的支持是件各种意义上很难过的事情。反观日韩两国的丰田、本田、现代(起亚)等就有大把大把他们本国的国民愿意消费,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对“匠”的崇拜流淌在他们尤其是日本人的血液中,愿意投入科研和发动机应用开发的人多,之后就积累起经验和Know-how,国民买的放心的同时又逐步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尊、自豪感,发动机和整车的品质就上去了。
供应链弱小,行业受外国掣肘
查询国产高端摩托车配件供应图就能发现,高端配件几乎清一色国际品牌。国内的摩托车产业链一直不完善,许多核心零部件都还依靠国外。国内是不是就没有这些供应商呢?其实是有的,你会发现摩托车的大部分零部件除了原厂件,还有一些杂牌“副厂件”,外观是可以做到一模一样的,但用起来就不是那个样子,十几元一片的原厂气缸纸垫用起来很好,换了几元一片的国产厂家纸垫,他就是漏油。
或许我们可以花钱买到设计图,买到生产流程,买到标准;但是,整个供应链是买不到的。发动机的量产是个系统工程,说是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也毫不为过。在全中国都在搞电子的时候,机械的重要性被有意无意忽略了。
高端车落后、供应链弱小等等因素造成了国产摩托大而不强的现实。在价格战与同质化之中挣扎的摩托车产业自然就难以产生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大企业。这条路还需要一批批的摩托车创业者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才能走成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