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初夏,天气向好。与踏板一起,开启一场精彩的旅行,听起来似乎异想天开。然而,为什么不呢?
当中国的摩旅达人们,还在吭哧吭哧跨着休旅或拉力,跑到西藏和云南,苦苦寻找弹坑路、泥水路、盘山路,蹂躏自己的肉体、净化自己的灵魂时。踏板旅行却正成为一种新时尚,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
在欧洲,一家叫“MOTO ROAD”的网站正式上线,向游客提供踏板车租赁服务。该网站的租赁点包括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希腊、土耳其等10多个国家的近50个城市,提供50cc到500cc的10多款踏板车。游客仅凭信用卡,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点租赁并骑行,以一辆雅马哈majesty400为例,7-14天的单日租赁费用为79欧元。适中的价格加上完善的服务,受到了大量本地和外国游客的青睐。
看过电影《罗马假日》的影迷,想必都对电影中的踏板记忆深刻。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驾驶着它,在罗马城里进行了一场风光旖旎的旅行,也碰撞出了一场热烈婉约的爱情。
由意大利人Corradino D’Ascanio率先发明的踏板车,自问世开始就烙印着优雅、时尚、古典和愉悦,而这些气质又与欧洲建筑和文化相融相通。以上这些,通通都让生性浪漫的欧洲人无法自拔。这也难怪为何在欧洲,最畅销也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踏板车。
不止在欧洲,另一块摩托圣地——美国也快被踏板车攻陷了。虽然美国牛仔们依旧痴迷于哈雷,但有调查显示,哈雷对美国中年男性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换句话说,曾经盛极一时的哈雷文化,有可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
说到这,我们需要科普一下哈雷为何兴起。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量二战老兵退伍,闲且有钱的老兵们,只好听着重金属音乐、穿上皮夹克、跨上摩托车整天无所事事,并深深影响了随后的年轻人。在1980年,哈雷的用户平均年龄是25岁,而到了2002年,平均年龄已经飙升到了50岁。某种程度上,真正的哈雷粉只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那一代人。
与此同时,踏板车在美国保持迅猛增长。2013年,美国全年销售摩托车46万台,其中踏板车占了23万台,刚好是半壁江山。听着乡村音乐、玩着电子游戏长大的70后美国人们,对优雅和简单的追求,已经超过躁动和野性。
当然,更不要说台湾或日本这样传统的踏板车王国,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用踏板出行或旅行,似乎是不二之选。以台湾为例,当地坐落有光阳这样的世界级摩托车企业,踏板产品丰富而平价,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引导,所以台湾人平日上班通勤都爱骑摩托车。而到了周末,车迷们就可以成群结队,吹着海风、沿着海岸,禅意地去旅行。
虽然台湾车迷平时爱骑125以下的小踏板,但是到了周末旅行的时候,大踏板则成了最爱。这类车型排量一般在300cc以上,拥有较高的通过性能和较长的巡航里程,已然成为都市旅行或长途奔袭的利器。在这当中,光阳的赛艇系列最受当地车迷的喜爱。
除了光阳的赛艇,世界其他摩托车品牌也都在极力主推各自的大绵羊。其中,就还包括了欧系的宝马C650系列、比亚乔MP3、标致的metropolis;日系的雅马哈TMAX、铃木天浪、本田银翼等,这也说明工厂都对摩旅踏板这块市场持有很大的期待。
与踏板去旅行,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经济越发达,踏板的普及程度越高。而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不断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并轨,与踏板去摩旅,在中国的几大条件已经成熟:
一、现代文化的影响。现代文明,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文明,更追求简单、舒适和体验性。而与跨骑车相比,驾驶舒适、操控简单的踏板车,更符合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即使是摩旅菜鸟,也可以很轻松地驾驭车辆,省去了复杂的操作,旅行者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到周围的风景之上。
二、道路条件的提升。道路的改善,必然会带来的就是踏板车的兴起,中国摩托车行业也正在经历这一过程。四通八达的铺装路面,让踏板车以往被人诟病的通过性能迎刃而解,人们从此可以骑着踏板车去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三、补给体系的完善。加油站、快餐店、青年旅社,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已经深入中国各地,旅行者很容易就获得补给。不需要给摩托车加上大包小包,也不需要精确计算油箱还能坚持多少公里。如果愿意,旅行者只需要跨上踏板车,然后带上一张信用卡,就可以走遍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