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一虎一席谈》,以时下大热的“禁摩限电”为话题,“禁”与“不禁”双方各执一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正如摩托车的功能被妖魔化过,电动车在接替了摩托车的近距离通勤需求之后,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处境。
那么电动车如果真的全面消失,全社会的路面通畅率就真的会更好吗?
中国的各种行业效率真的不会被打击吗?
城市的“颜值”不应该是幸福的人民和通畅的道路吗?
为什么这些服务于人民大众平头百姓的交通工具,在它的生产国度却要被整治回炉?
著名主持人孟菲曾经在自己的电视栏目中质问:交通部门为了价值700万的城市效率,去闲置掉全市人民4500万的财产损失,有这样算账的吗?有这种道理吗?
学识代表为电发声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 杨宏山 提出
关键点是一种行业制度和1999年制定的标准滞后,反过来钳制了社会正常高速发展,才产生出了当今的交通矛盾。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为电发声
▼
来着英国的比利时咨询公司中国代表 马如鹏 提倡不能因为个别交通现象因噎废食否定电动车的环保便利功能
在这个每个人都必须高效运转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符合个人阶段的通勤工具,而且这是合法公民天然具有的权利。存在即是合理,衣食住行,人民无“行”,那行吗?
电动车企业代表为电发声
▼
绿源董事长 倪捷 针对专家提出“交通安全零死亡”的追求表达
评估电动自行车是否恶化了交通安全,离不开依据每年死伤数据的分析研判。仅以一些血淋淋的事故案例,避而不谈统计数据,就要禁止电动车,剥夺其路权,只能说明这些专家对交通安全学科的无知。
在管理上摆出了总理要求
▼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深夜发文表示,治理摩托车和电动车是民生,一禁了之同样损害“民生”,治理并非简单的“是非题”,考虑“怎么管”更合理,才能保障百姓利益。
视频46分钟,请在wifi情况下感受精彩思辨:
总之,面对电动车乱象,不能一“禁”了之,而是应该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交通现状与市民需求进行一场综合性的制度与管理改革,让电动车成为一种绿色、便捷、安全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