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法抹去的勇敢
“2012”注定是让人刻骨铭心的。记得那一年,关于玛雅历的流言四起,世界各地频繁造访的天地异象,比如北京的“7?21特大暴雨”,也让世界末日的预言更加骇人听闻。同样也是那一年,一部不那么起眼的台湾电影,却悄悄地在我心中生了根,至今也难以忘却,并陪伴我度过了一段最困苦的时光,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做《不老骑士》。
可能很少有人欣赏过这部影片,我先大致介绍一下主要剧情:故事发生在2007年的台湾,17位平均年龄为81岁的老人,开始了为期13天的骑摩托车环岛旅行,总路程约1178km。在他们之中,有人曾经患有癌症,有人高血压,还有人需要带助听器,虽然一路波折不断,但他们最终完成了这趟不可思议的旅程。
在他们之中,一位人称阿桐伯的老者让我格外敬佩。他此次环岛的目的,是要完成对妻子的承诺。年轻的时候,阿桐伯每年都会载着妻子环岛骑行。一个美丽的傍晚,妻子问他:“我们环岛,你还能载我多久?” 他回答:“若80岁时我还活着,一定还会载你。”凭着这样一句简短的话,81岁的阿桐伯再次出发,但他的妻子却在21年前永远的离开了。
前不久,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一次活动中,我有幸见证了一个比“环岛”更具挑战的壮举。13名英国骑士从伦敦出发,横穿亚欧大陆,最终抵达北京。这段梦幻般的旅程历时80天,共计行驶约20000km。在他们之中,也不乏年过古稀的骑士。从那13部饱经风雨的摩托车上,我们也能大致了解这一路的曲折。
这次骑行活动,是由知名的英国摩托车队GlobeBusters一手承办,目的是为了庆祝Ace Cafe北京门店的正式揭幕,而这也是该车队第三次造访中国。
Ace Cafe历史
开业仪式就如此隆重,这个Ace Cafe到底什么来头?这还要从20世纪30年代的伦敦说起,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咖啡馆背后,牵连着世界摩托车文化的一条重要分支,那就是Café Racer。
Ace Cafe于1938年建成,是一家位于伦敦近郊的餐吧,它除了具备餐饮服务外,还提供摩托车的保养和加油。不过,在它开幕的前一年,发生在世界另一端的“卢沟桥事变”,却已经揭开了战争的序幕。二战中,Ace Cafe被轰炸伦敦的德军轰炸机摧毁,直到1949年时才被重建。但也是从这一刻起,Ace Cafe开启了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恰巧这代年轻人的思想极为叛逆,因此令摩托车、摇滚乐等小众文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着名的The Beatles,以及60年代中期的The who、The kinks等乐队,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而Ace Cafe凭借它的独有特点,吸引了一群爱好机车和摇滚乐的年轻人,当然,在这之中也不乏退伍的士兵,他们在战争中积累的机械知识,也为日后Café Racer改装风格的兴起,做足了准备。
那时的Ace Cafe里,人们除了咖啡、摇滚乐和摩托车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MotoGP。巧合的是,这项赛事由于战争原因,也顺延至了1949年才正式开始。Café Racer受到了GP的极大影响,连摩托车改装风格也与当时的GP赛车相仿。
Café Racer历史(一)
Café Racer起初是嘲讽那些在Ace Cafe门口竞速的年轻人,反叛且激进的他们对速度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加之对于摇滚乐的热爱,让竞速比赛与点唱机巧妙结合。他们从餐吧的门口出发,以点唱机完整播放一首歌曲的时间为准,最先回到起点的车手获得胜利。这种方式也被称作为Record-Racing(唱片竞速)。
有时,一些快速经过餐吧门口的摩托车骑士,也会让Café Racer血脉膨胀,并追上前去挑战。餐吧的一些卡车司机常会嘲笑这些“不要命”的家伙,但在每一位Café Racer的心中,这才是生命中的全部。苏联占领太空的梦想,让这群年轻人每天都“命悬一线”,与其担惊受怕的活着,不如死的更张狂一些。
在Café Racer的口中的,常会听到“Ton”这个俚语,这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更是每一位Café Racer的崇高愿望,那就是在竞速时车速突破100mph(161km/h)。由于道路条件较差,摔车受伤的人数不胜数,甚至是有人会因此献出生命。不过达到这个速度的人,会如愿以偿得到“Ton Up Boy”的称号。
现在看来平白无奇,但在当时,这样的一个称号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耀”。所以为了它,众多爱好者开始对自己的爱车进行重度改装,以得到更快的速度。那些退伍士兵的机械知识则得到充分发挥。在不断摸索以及GP比赛的启示下,他们认为将车把设计成分离式,油箱形状细长且两侧带有凹槽(让膝盖可以紧贴油箱)的形式最为出色。
此外,参加Café Racer比赛的摩托车全是“单座”,并且尾部大都带有驼峰。所以,在这样的外形塑造下,Café Racer摩托车骑姿也发生改变,与MotoGP极为相似,看起来非常的战斗。
Café Racer历史(二)
此外,有些比赛选手会将两台不同品牌的摩托车整合到一起。比如,他们会把Triumph的发动机,安装到Norton或者BSA的车架中。或把Norton发动机安装到Vincent中。因此出现了一些如Triton、Tribsa、Norvin等奇怪的称谓,其实是把两个摩托车品牌的部分字母拼凑在一起,以彰显这台车的身份。要知道,能做到这点的人,是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
在Café Racer的带动下,Triumph、Norton、Matchless、AJS等英国本土机车厂商一片欣欣向荣。而一些其他国家的车厂也纷纷推出了Café Racer风格的摩托车,比如Ducati、Moto Guzzi、MV Agusta等等。就连远在北美的Harley-Davidson也曾生产过类似的车型。
提及Harley-Davidson,也让我想起了1953年上映的《飞车党》,马龙白兰度的完美演绎,以及那句叛逆的:“我们曾经是英雄,但如今谁也不需要我们了”,让那部电影风靡一时。这是一部反映当时美国非法机车党的电影,起因是《时代》周刊登出的一张照片,照片描述了二战后某些士兵的颓靡状态,可以说他们是当时社会的最不稳定因素,而摩托车也成为了他们的标志之一。所以直到现在,摩托车在许多人们心中也是一种负面的形象。
不过,在电影中马龙白兰度的坐骑却不是哈雷,原因是哈雷官方认为电影题材有损品牌形象。不过讽刺的是,电影一经播放,反响极其热烈,那台Triumph 6T也让该品牌声名大噪,而Ace Cafe与Café Racer也间接得到了推广。
在Café Racer盛行的时代,也是如Norton、Matchless、AJS等摩托车品牌如日中天。但可惜的是,后来经济的衰退以及日本车厂的入侵,导致一些品牌宣告破产,退出了历史舞台。幸运的Triumph Bonneville、Honda CB750以及Kawasaki Z1等车型,则得益于这项伟大的机车运动而被封入神坛。
Café Racer叛逆、张狂,他们热爱速度,也热爱美国摇滚乐,rock n roll、ton等词语永远出现在他们的口中,而这也与同时代的Mod一族形成强烈反差,也导致他们之间摩擦不断,经常大打出手,所以负面的形象也让这代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异类。
Café Racer注定是传奇的,他们对于速度的执着、摇滚乐的渴望,也令其无比的纯粹,并值得后人敬仰。在我心中,他们永远是最优雅的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