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采风
越南首都“禁摩令”明年生效,中国企业能否逆风翻盘?
2025-10-25 11:01  点击:184
日本在越南市场摩托车的霸主地位可能会面临动摇,这时候他们开始急了。

越南首都将推出禁摩令

前几天,日本政府和一些日本摩托车制造商向越南警告称,越南计划在河内禁止汽油动力摩托车可能会导致失业,并扰乱由本田主导的价值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7.7亿元)的越南摩托车市场。

而本田之所以这么慌张,主要是在在今年7月份,越南总理范明政发布行政令,从2026年年中开始禁止汽油摩托车进入首都河内市中心,到2028年将实施更广泛的限制。

 

越南这个举动其实也是为了推动绿色环保,推动核心城市空气环境的改善。

在河内之后,未来包括胡志明等其他大城市也随时可能推出禁摩令,如果这种禁摩令蔓延整个越南,对于日本摩托车企业的冲击是最大的。

比如在今年7月份国内禁摩令宣布之后,本田8月在越南的销量环比就下降了近22%,如果未来禁摩令进一步扩大,本田在越南市场的销量有可能拦腰折断,甚至直接败走越南,就像当年中国摩托车败走越南一样。

 

中国摩托车曾经越南市场的霸主。

遥想上世纪90年代末,在越南市场,日本的摩托车企业可是被中国品牌打得节节败退。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摩托车产业相当发达,但是国内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就像当今的汽车行业一样,所以当时有很多企业就积极出海开辟新的市场。

从1999年左右开始,包括力帆、嘉陵、宗申、隆鑫等品牌牌摩托车纷纷进军越南市场。

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摩托车凭借超高的性价比获得了越南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很多人都抛弃日本品牌,然后拥抱中国的摩托车,这也带动了中国摩托车的迅猛增长。

到了2002年左右,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份额直接从零干到了80%以上,这个市场份额一直维持了几年时间。

根据越南工业贸易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越南市场共售出摩托车172万辆,其中中国品牌占据85%的市场份额。

而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之所以火爆,主打的就是一个价格低。

1999年中国摩托车品牌进入越南市场的时候,售价大约在1500美元左右,这个价格已经比国内高出不少,但仍然比日本以及韩国的品牌便宜很多,其中要比韩国品牌便宜700美元以上,比日本品牌便宜1200美元以上。

相当于购买一辆日本品牌的摩托车,都可以购买两辆中国品牌的摩托车了。

而且刚开始的时候,中国摩托车质量还是相当给力的,具有超高的性价比,所以深得越南市场的欢迎,这让中国摩托车在短期内迅速拿下了80%以上的市场。

但是越南市场摩托车规模也就那么大,在中国企业抢走部分市场份额之后,对应的日本品牌市场份额就迅速下跌。

在1998年之前,日本品牌占越南摩托车市场份额超过90%,但到了2002年左右,他们的市场份额已经跌到20%以下。

当时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真的是风光无量,如果没有出现后面的各种特殊情况,说不定日本摩托车早就彻底退出越南的市场了。

然而从2006年左右开始,中国摩托车品牌在越南的市场急转直下,销量迅速下降,直到后来中国摩托车品牌在越南市场上份额已经不到5%,甚至有很多品牌都直接从越南市场消失。

 

重夺优势的日本摩托车。

从2006年开始,日本摩托车企业调整了策略,一方面是它顺应市场需求,适当的降低一些价格。

另一方面,他们将更多的生产线转移到越南,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也得到了越南消费者的认可。

而且经过多年的建设之后,他们在越南国内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售后服务,在维修,零部件采购各方面都有所保障。

凭借着各方面的努力,后来日本摩托车重新夺回了越南市场优势,他们的市场份额也从不足20%迅速回升到90%以上。

目前越南市场上所看到的摩托车绝大部分都是日本品牌,这里面大部分市场份额被本田和雅马哈占领。

其中本田在越南摩托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超 80%;比如在2024年4月至 2025 年3月期间,本田在越南售出约 230 万辆摩托车。

另外日本品牌雅马哈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也高达17%左右,相当这两个品牌占据了越南摩托车市场超过97%的份额。

越南也成为日本摩托车企业最主要的市场以及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

但这种市场目前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从长期来看,越南摩托车市场电动化将成为一个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日本企业能否继续保持他们的绝对领先优势,一切都是未知数。

相反,最近几年,中国在电动化方面发展位居全球前列,尤其是电动车、电动摩托车都拥有强劲的竞争实力,如果未来越南推动电动化改革,这或许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机会。

 

中国企业能否逆风翻盘?

现在越南的政策已经很明朗了,河内会率先在越南国内推动禁摩令,取而代之的是电动摩托车,预计这个举动会给两轮电动车带来很大的市场机会。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目前越南国内大约有7700 万辆两轮机动车,其中河内 大约是700 万辆,另外胡志明是大约是850万辆。

而按照越南的计划,到 2030 年,越南约三分之一的汽车和超过五分之一的摩托车将要实现电动化,这意味着两轮电动摩托车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万辆,平均到每年的市场规模超过300万辆。

虽然这个市场规模跟中国国内无法相比,但越南也是全球第三大两轮电动摩托车市场了。

正因为市场足够强大,所以在越南宣布禁摩令之后,现在包括越南日本以及中国一些企业都在虎视眈眈。

比如本田已经在越南国内推出了多款电动化的摩托车,但在电动化的道路上,本田以及雅马哈跟中国一些企业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而且中国电动自行车在出口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优势,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出口值首次突破破400亿元大关,这说明中国电动自行车在海外还是有一些实力的。

所以在越南推动电动化的背景下,或许中国企业能够重返越南市场,以电动化实现逆风翻盘。

而且从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包括雅迪在内的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进军越南市场,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比如雅迪在越南北江省投资1亿美元建厂,预计年产能达到200万辆的工厂,另外包括爱玛、台铃等一些中国厂家也纷纷布局东南亚。

 

而且相比日本一些品牌以及其他品牌而言,中国电动摩托车有着自己的自身优势。

第一个是价格优势。

价格优势目前仍然是中国企业出海最大的王牌,对于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日本燃油摩托车售价动不动就达到2万人民币以上,而中国电动摩托车的价格就相当于本田以及雅马哈的1/2,甚至1/3左右。

最关键的是电动摩托车以充电为主,这可以节省很大一笔燃油费,按照6年时间来算,能节省的费用就可能达到上万元人民币。

凭借着这种价格优势以及使用成本优势,中国电动摩托车在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市场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第二个是产业链优势。

经过多年的培育,中国在电动摩托车以及电动自行车上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零部件到整车工厂都相当成熟。

这种产业链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最关键的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研发效率,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随时制定出不同的产品方案。

这种产业链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第三是科技赋能。

和中国的电动汽车一样,中国的电动摩托车以及电动汽车正在慢慢实现弯道超车,而弯道超车的重要一个砝码就是智能化。

目前不少中国电动摩托车都具有远程通信控制、动态安全监测、北斗(GDP)定位导航、手机解锁、语音控制等智能网联新技术。

另外在材料和质量把控上面,中国也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不断加大对品质的控制,比如使用新型三电系统、防火阻燃材料、高性能合金钢等等。

这种品质把控能够确保中国的电动摩托车安全性、可靠性有着明显的提升。

凭借着这些优势,中国电动摩托车也逐渐扭转之前在东南亚的劣质形象,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按照这种走势来看,未来重返东南亚是指日可待的。

 

至于能否逆风翻盘,关键看能否守住底线

按照目前中国电动摩托车以及电动自行车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价格和品质创新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高高在上而忽略了竞争对手。

实际上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摩托车市场规模是非常庞大的,一年的销量超过1,000万台,大家都是虎视眈眈。

对于越南电动化,其实包括日本的企业以及越南本土企业都在不断发力。

比如本田宣布推出两款电动摩托车ICON e和CUV e,计划于2025年在越南上市。

另外,越南本土的电动摩托车企业也在迅速崛起,比如越南本土电动车品牌VinFast今年前六月电摩销量占市场总销量55%以上。

再比如初创公司 Dat Bike由越南最大企业集团 VinGroup 支持、最近两年也获得了不少的融资,他们也是蓄势待发。

而且相比外国品牌的竞争而言,越南这些本土企业很有可能在税收补贴方面有更大的优势。

所以中国企业在进军越南市场的时候,所面临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了。

当然至少从短期来看,中国电动摩托车在技术以及价格方面还是有一些优势的,所以在越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应该不是难事。

最关键是国内企业不能重蹈摩托车的步伐,千万不要通过价格战来内斗了。

想当年中国摩托车之所以败走越南,最根本的原因是价格内卷。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中国摩托车出口越南售价都达到1000美元以上,后来国内摩托车厂家为了抢夺越南市场搞起了价格战,慢慢降到700美元,最低峰时期甚至只有200美元左右。

价格降低虽然降低了大家的购买成本,对低收入群体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这种低价的背后是企业的利润严重被压缩,结果为了生存很多摩托车厂家只能偷工减料。

偷工减料的背后是摩托车的质量迅速下降,比如一些日本摩托车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年以上,而且维修相对比较少。

而在2001年左右进入越南市场的中国摩托车一般使用年限只有3~6年,而且中间还经常出现故障需要维修,结果越南人发现中国摩托车维修成本高,油耗也不低,慢慢的大家才发现中国的摩托车跟日本没法相比,后来就慢慢被大家抛弃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打败中国摩托车的从来不是日本同行,而是国内企业自己,正是因为国内摩托车厂家的自相残杀才导致两败俱伤,最后败走东南亚。

这也给中国企业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包括中国电动摩托车以及电动汽车在内,想要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最怕的并不是当地或者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而是国内同行被刺一刀。

所以至于中国摩托车能不能重返东南亚市场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关键要看大家能否守住底线,千万不能学习20年前那样搞价格战,一定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品质提升和售后服务上面,这样才能真正的在东南亚长远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摩托车与配件的观点或立场。本网站刊载的内容(原创除外),均在网上搜集,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