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信息
本田黑科技 和F1一样的DRS系统
2019-12-16 09:46  点击:2847
HONDA今年9月所释出的定风翼专利,确实也在11月份的米兰车展上以CBR1000RR-R向我们展示,在整流罩侧边的内嵌式定风翼与下整流罩和后土除的扰流设计,虽在先前的专利中说明是伸缩可动式的,但在米兰发表及Marquez的试驾影片中却没特别说明或展示,有些可惜。近日HONDA再次公布了全新的三项空力技术,分别于整流罩左右的下方及正面车头。

HONDA一举公布三项空力专利。

在前些日子FIM(国际摩托车赛车协会)针对HONDA将在WSBK等赛事中使用主动式空力,作出澄清表示可以使用参赛,但一切的构造及设计皆须在量产车上正式使用。在获得认可后HONDA便加紧脚步在整流罩的下半部两侧,设计两个向外伸出的「机翼」,其中专利中说明能够透过缩回来降低高速时的阻力,但并没说明由加速传感器或人为的方式控制。或许能想像成F1赛车的DRS系统,一般时候给予足够的下压力,但在稳定性的状态下追求更高的速度,则透过短暂缩回扰流,向上提升加速性。

透过底部的襟翼收回,能在直线上获得更好的加速性。

第一项与过去的机构有些雷同,但第二、第三项则是在车头正面的头罩的「鼻尖」,不须额外在车体上有任何的突出配件,仅需调整其头罩角度使其下压力增加或减低,用来提供摩托车在转弯时的稳定性,而这项透过车辆上的惯性单元即可控制,无须人为操控。而第三项则是透过震动头罩正面斜板,影响空气流动进而达到降低空气阻力并同样对于过弯效果有所提升,然而实际运行的方式,专利图与说明都不是非常容易想像,有待未来实装上车展示一番。

鼻头能改变角度,达到不同的空气阻力效果有助于过弯。

 

车头正面的整流罩斜板透过震动改变空气流动方式降低阻力,后两项设计皆对过弯有所帮助。

主动式空力套件的开发,是为了满足不同速度下的骑乘条件,提供不同程度的下压力及空气力学辅助,加上电控系统日渐丰富,对于主动式的各项部件及机能控制也变得容易和普及。在近日公布的三项专利中皆使用2017年式的CBR1000RR作为模型而非CBR1000RR-R,不禁令人怀疑RR与RR-R是否未来会以双版本存在,抑或是这是项未来通用于各车款的趋势,请持续关注Moto7带来最新的动态。

2017 HonDA CBR1000RR Fireblade SP。

2020 HonDA CBR1000RR-R SP。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