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资质就是一道高墙,任何品牌,无论是翻过去还是绕过去,都得想出路,过不去的品牌若仍听之任之,渠道必将逐步流失,本来市场就不好做,瞬间一半的产品不能卖了,哪个经销商都陪你玩不起,跳船也就趋于必然。从这个角度说,心艺是智慧的,早出手比晚出手好,时间利买方而不利卖方。在明年4月份新国标正式实施前,必定有一批品牌做出改变,要么改变经营模式,从以往什么品类都经营,到深耕某个新国标品类,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定位,从而规避资质带来的壁垒。另一个方向则是向心艺学习,赶紧转手,渠道悬着的心也好尽早落地。
模式之争
“品类为王”与“规模制胜”,加速转型的行业会催生出这两类截然不同发展路线。深耕单一品类符合消费者的认知特点,品牌传播效率更高,符合长线的行业发展趋势,但问题是这对产品的差异化、传播的精准化要求也随之提高,当下门店靠单一品类生存仍然不易。
“规模制胜”强调的是成本,玩的是周边。有量作为基础,就可以获取成本优势,无论是采购成本还是营销成本。与此同时由于流水够大,加之电动车行业的账期特色,有了资金池,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很大,通过资金池的运作带来的红利,又可进一步摊薄单车成本,从而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市场上的定价主动权和营销空间,从而进一步加速市场份额的收编。理论上来讲“规模制胜”模式下的明确成本边界是没有的,也就是厂家可以不断通过资本运作摊薄成本。
但风险也是巨大的,所谓船大调头难,规模制胜模式下的企业最怕的是市场需求的陡然下滑和资金池运作因宏观金融环境的不可抗力导致的倾覆。
由于大量没有资质的中小企业会被淘汰出局,所以第一种情况近两年不存在可能,两年后,腾出的存量市场被吃尽后,还有较为稳定的新陈代谢的市场,还可以维持一到两年,但这两年里大概率又会出现之前的寅食卯粮即以旧换新等市场透支营销,至此之后各大品牌必将在博弈的同时逐步削减过剩产能以降低成本。 这个时候就是行业洗牌的3.0时代,特点是大厂之间的博弈,表现是去产能。
另一大风险即宏观金融环境带来的资金池的安全性问题,则是当下大企业尤为需要重视的,当下整个社会的杆杆率普遍较高,无论是个人贷款还是政府信贷,中央三番五次召开金融安全会议,一再强调去杠杆、逐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便已经告诉了大家问题的严重性,前段时间各大城市的P2P爆雷就是一记警钟。
产业布局之争
投资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宝洁的产品线很宽,旗下品牌众多,而且做的都很成功。与之相对应的是可口可乐,无论是配方还是瓶子似乎从未改变,但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可口可乐俨然已经成为可乐的代名词。
电动车行业同样不乏这样的商业案例,多品类运营的例如比德文、宗申、爱玛等,单一品类运营的更是不胜枚举,例如雅迪、新蕾。比德文是行业为数不多的两轮、三轮、四轮全面布局的典型代表。爱玛除了两轮还有今日阳光低速四轮。宗申从电三切入,产品也早已向两轮和四轮延展。所以,未来的市场上存在三种企业,其一是“比德文模式”,集团化运作,九轮产业全覆盖,只要是新能源出行,都是其目标客户;其二是“雅迪模式”,只做两轮,且产品线做宽做深,目标人员涵盖绝大部分两轮车用户;其三是“小牛模式”的企业,在两轮中再细分出一个人群,精准且深度经营,营销上采用的是撇脂战术。
那问题来了
哪一种模式是最好的呢?
笔者认为,模式犹如性格,脱离场景说起好坏没有任何意义,例如乱世之中刚毅勇猛的性格可能让你当上将军,但和平年代刚毅勇猛可能就沦为了争强好斗。基于当下的电动车行业,无论是业内的消费升级(两轮向三轮篷车,三轮篷车向低速四轮升级),还是业外的消费分级(随油价攀升和收入预期趋于谨慎,燃油车使用成本相对收入越来越高,电动车也成为越来越多有车一族的短途出行的替代工具),眼下九轮产业布局越是齐全,受大环境消费趋势变化的影响就越小,抗风险性就越强。
当下的经销商最喜欢三种品牌,第一是“比德文式”的,集团实力雄厚,产业布局全面,拿到就不担心后面的产业趋势变化,三轮火的时候可以直接进点三轮卖,后面要是四轮的政策形势明朗了,还可以直接在集团内部进行经营品类的切换,改头换面做四轮,因为是内部切换,就不存在原有售后等杂七杂八的琐事;
其二是“爱玛式”的,绝对领先品牌,抢到就是赚到,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转手;
其三是走低价策略的小品牌,低进高卖,看似机会尚可,但在新国标下,这种小牌将会越来越难做,低进高卖的时代会逐步萎缩,他们最后靠的是量和微利,随着行业产品的不断迭代、消费的不断升级,这种模式的企业最终也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无论是模式还是产业布局,没有任何东西是一劳永逸、永远先进的,时势造英雄的另一层含义是,英雄只有随时事的变化不断调整,才可立于不败之地。